34 and consumption could fundamentally alter humanity's ability to create cultural identities, Beck would like to see the emergence of a "conscious metaverse," a place for both virtual and physical— what he calls the "MetaReverse." He continues, "A MetaReverse is a liberating universe built on actual connections between people, a place where creativity can be embodied in the physical with 3D printing, and is able to create new stories that can be freely shared. In this way we can perpetuate the cycle of culture creation." The work of STW is a glimpse into what a possible future for culture creation, preservation and recreation could look like. It is a vision that puts humans, and the act of sharing, at the very centre of cultural heritage. For Beck, this is an entirely natural state of affairs because, "The objec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t has its own life and story and is not merely a possession, but rather something that is living and connected. It is how people are connected to it that is most important, and even printing it can mean becoming part of the artefact's story. Time is lost in an archive, and attaching artefacts to stories gives them provenance, connection, and greater meaning than simply who is in possession of an artefact at a specific point in time." Beck大學時代修讀攝影藝術,當時認識到攝影測 量軟件Photogrammetry,知道重疊照片能組成數 碼三維模型。他認為智能電話就是隨身3D掃瞄 器,於是四出搜羅題材。身處倫敦的Beck很自然 從身邊的全球文物出發,大英博物館的海量石像 和古董成了數以萬計的照片主角,他更決定以3D 打印模型來重現館藏,並引來館方發出的逐客令。 但是Beck沒有就此放棄,他把掃瞄技術的薪火傳 授給友人,Scan the World(掃瞄全世界,簡稱 STW)也由此誕生。 「掃瞄馬拉松」很快便發揚光大,同道中人分組掃 瞄各地博物館。Beck解釋說:「要盡量獲得所需 資料,便必需以不同的方法和角度仔細觀察,認 真掃瞄。」藝術界對細賞文物的機會可謂一呼百 應,紛紛把掃瞄照片上載到STW網站,成為可供 3D打印的檔案。每件藝術品都紀錄了元數據、認 證和與正品相關的資料。STW的檔案庫在開源碼 軟件、CC共享創意授權和熱心掃瞄人的支持下急 速擴張,至2014年終於成形。 隨著愈來愈多人供稿,Beck和團隊發現被掃瞄物 件背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除了和博物館內外 有關,還可能關係到某人的家傳之寶。掃瞄除了 拍下專家說明,更連上了業餘參與者的觀察和反 思,深化了文物與觀眾的關係。Beck補充說:「觀 眾發現相隔萬理的物件原來可以有共通的元素和 歷史,為藝術品共同創作故事開拓了更多可能。」 STW數碼文物庫成為了活生生的社群,可供分享 知識、共享文化和創意。 逃離暗藏角落 這場源自Beck個人行動的運動,凸顯了文博機構 長久以來所面對的問題。Beck補充說:「傳統文 博機構本身有很多限制,文物要經過深度策展才 能向公眾展示,而大部份永久藏品很少有機會示 人。另一方面,對於絕大部分生活在遍遠地區的 人來說,前往博物館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如 果身體有狀況(例如失明)也可能成為投入藝術的 障礙。3D掃瞄的數據令更多人可接觸數碼文物, 讓文物出走博物館,為它們補充資訊和欣賞背景, 是普及文化傳承的妙法。」 Beck銳意推動文博機構還藝於民。STW現在已收 藏了逾25,000件文物的3D打印檔案,每天平均有 1萬次下載。除了把仿真度高的名物複製品造成家 居飾物,更多使用者以資料進行實驗性打印,又 或融入電子遊戲和虛擬環境。高質素掃瞄還可以 變成精緻的珠寶甚至大型的遊行花車。 Beck說:「STW不只讓人免費使用素材、把工具 交給創新者、為古物加入現代故事就是延續創意 生命,令更多人得以享受文化,活化文物。文化 傳承不應只屬於富人或精英機構。」STW網站要 交代的不只是雕像的名氣或歷史,而是紀錄所有 富有文化意義的文物,從而構建全球文化。 守護文化的權利與責任 Beck很希望STW成為共享全球文化的運動,他也 明白西方獲取文物的陰暗過去,所以項目主動與 各大文博機構合作,務求盡量分享文化傳承、支 持哪些與文物有深厚聯繫的人再次接觸被重門深 鎖的藏品。Beck對此非常目標清晰:「爭議文物 的正本應物歸原主,展出的只應是複製品。」 Beck以大英博物館的復活島頭像為例,指出原住 民拉帕努伊人要長途跋涉才可以接觸文化意義重 大的物件,向其致敬。他強調:「不把原件歸還而 只交出數碼拷貝也屬數碼殖民主義。」Beck遇到 自己文化認知以外的文物時,會先徵詢社群對複 製和把資料在網上發表是否適合。雖然有可能被 拒絕,但他會爭取相關社群同意,務求好好說出 物件的故事。 無人機和3D打印等科技不斷進步,令STW有更強 的活動能力,現在已可使用視頻片段重建因為天 災人禍失傳的物件。STW也漸趨國際化,足跡已 見於印度、中國等國家,幫助當地人挽回已失落 於時間和文化洪流的文物。STW還支持新成立小 組獲得3D打印機和訓練,協助建立掃瞄體驗實驗 室。 虛擬化並非終局 全盤數碼化縱有無限可能,Beck卻對其必要性有 所保留:「數碼化必需出師有名,我們想說明文化 傳承是共享文化體驗,而不是大機構以大數據在 虛擬世界賺錢的工具。」他擔心虛擬文化被排山倒 海的製作與消費,最終會改變人類重新塑造文化 身份的能力。Beck期望虛擬和實體的共享空間可 變成「MetaReverse」(反轉元宇宙)。他續稱:「元 宇宙應該能建立和拉近真切的人際聯繫。3D打印 能和現實空間互相交織創建新故事,不斷推進創 造文化的週期,讓全人類共享。」 STW的工作能揭示未來,預示創造、保存和再創 造文化的可能性。他認為:「文物不應只是某個 時間、某個人擁有的東西,其生命與故事應該與 其他事物聯繫起來,而打印版本也是故事的一部 分。躲於收藏庫會浪費文物的時間,只有與故事 緊扣,釐清出處、梳理關聯才能為其賦予更重要 的意義。」 Jon Beck Jon Beck is a creative professional exploring the sociological impact of new technologies within the arts and heritage industries. He is an innovator and consultant for digital sectors in museums, implementing new and immersive digital technologies into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studying their use and purposes for global outreach and engagement. He founded Scan the World 2014. 關於Jon Beck Jon Beck 是專業創作人,為 博物館的數碼領域擔任創新 和諮詢工作,致力探討新技術 為文博藝術業帶來的社會影 響。除了在文化機構中實施嶄 新的沉浸式數碼技術,他也從 事全球外展和促進觀眾參與 的研究,並於2014年創立了 Scan the World。
RkJQdWJsaXNoZXIy MjE1NjI0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