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展览
(如想有更好的网上展览体验,请调整萤幕方向至横向模式。)
关于展览
万物有灵论,又称为泛灵论,主张天地万物都有灵性同生命,是哲学论说;当下万物里其中之一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绝对是科技本身,如果这些科技都有生命,这样的新自然当然不止山水花草,而是新生态。是次展览联通天地人三者的概念,在艺术与科技加持下叩问大自然在人与科技的干预下会发生什么?由山水大地走到新种自然(Neo Nature),让艺术与科技预测占卜近未来。是次展览由策展人邝佳玲及林欣杰策划,出展的本地与国际艺术单位包括生活建筑系统团队/菲力浦.毕斯雷(Philip Beesley)、林欣杰、鲍藹伦、真锅大度与坂本龙一、fuse*团队;五件作品、如五行运世,呈现新种自然之余,提出共存的概念。如若万物有灵,让我们以艺术与科技砥砺前行,万物共同进退。
展览相片
展品及艺术家
fuse* (意大利) — 人工植物学 (2021)
《人工植物学》是一项持续发展的项目,通过运用机器学习的运算去探索植物学插图的潜在表达能力。
在摄影术发明以前,植物学插图是用以记录不同植物样貌的唯一方法,而这些图像曾被物理学家、药剂师以及植物学专家用于识别、分析和分类的工作。虽然这些图像在今时今日已经不具有任何科学意义,但它们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并通过运用当代的创作工具和方法向生命与自然致敬。《人工植物学》从公共领域的库存档案中找来许多插图,图像是由不同流派的伟大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包括Maria Sibylla Merian、Pierre-Joseph Redouté、Anne Pratt、Marianne North以及Ernst Haeckel。
我们理解植物是自然界创造力的表现, 虽然它们表面上是静态的, 但它们在刺激与反应的连锁过程中催化了周围生态系统的演变。雌蕊、花朵与茎的颜色与形状其实都代表了植物本身生长发展过程中的讯息流,而图像就是在持续变化和流动之间所摘下的定格瞬间。《人工植物学》呈现的就是这些变幻过程中的过渡与瞬间,由一种形态走到另一种,持续变化地在神经网路的多维空间之中游走。
艺术团队fuse*从数位藏库中搜集插图并将之用作特殊的机器学习材料,而此机器学习系统称为GAN (生成对抗性网路),通过训练此系统能够重新创建新的人工图像。这些人工图像与最初提供的图像在形态元素上极其相似,但观其细节与特征又富有人类表征。在这层意义上,机器通过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去重新阐述内容,捕捉人与自然间流动的讯息与艺术素质。通过推敲所学的数据,项目旨在创建出一个崭新的独立系统,用以建构一套有关颜色、形状、细节和纹理的全新关系图,开创新物种、类别与形态的可能性。
艺术家简介
fuse*于2007年成立,是一所跨界别艺术工作室,研究数位技术在创作上的表达可能性,旨在探讨人类、社会与自然现象的复杂性。自成立以来,工作室的方向一直以多媒体装置及表演的创作为主,其目的是希望通过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去追寻在光、空间、声音与动作之间的新连结。
在创始人Luca Camellini及Mattia Carretti的指导下,工作室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以一种越来越全面的方式去创作新项目;团队亦非常重视实验探究以及集体创意,他们的目的是要创造能够激发灵感创意、刺激思考、扩阔想像与触碰感知的作品。
fuse*一直关注所在社区的发展,并将之连结其创作以推广地区文化与知识,也因为这样的初衷,他们自2016起开始协同制作电子音乐与数位艺术节NODE。多年以来,fuse*在多个重要的国际艺术节与机构展出其作品,包括Mutek、TodaysArt、Sónart、Artechouse、STRP Biennial、RomaEuropa、Kikk、Scopitone以及国家大剧院。
坂本龙一 x 真锅大度 (日本) — 感应流2022 ‧ 不可视 ‧ 不可听 (2022)
这是一件将人类无法感知的电磁波转化成可视可听素材的装置作品。作品起初是为了在日本札幌的展出,及后持续发展更新。装置所安装的天綫收集环境中的电磁波,然后把数据通过程式转化成视觉与声音,让观众能实时体验。观众也可以透过装置的控制器去改变波长频率,经历同时存在的各种电磁波以及不断变化的视觉与声音。电磁波在现今社会已是无处不在,这件作品让观众意识到这些通常不被注意、不被看见的存在,并通过电磁波的流动反映了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及产品的积极参与。
艺术家简介
坂本龙一
1952年生于日本东京,1978年发佈首张个人专辑《千之刃》,同年成立乐队YMO。该乐队解散后他仍然活跃于各个领域;他为《战场上的快乐圣诞》(1983)创作的配乐蠃得英国电影学院奖,及后凭《末代皇帝》(1988)获得格莱美奖等。他持续关心环境与和平等世界命题,创立了森林保育组织《more trees》。2013年他担任日本山口情报艺术中心(YCAM)十周活动的艺术总监,并在2014年为札幌国际艺术节担任客座总监一职,积极参与艺术界的活动。
真锅大度
艺术家、编程人员兼唱片骑师。他的工作涉及以不同角度重新思考和结合熟悉的现象与素材,专注于通过细緻观察可以发现的现象,以至身体、编程、计算机和数据本身的潜在兴趣。
製作鸣谢
坂本龙一 + 真锅大度
《感应流2022‧不可视‧不可听》
视觉程式 : Daito Manabe (Rhizomatiks)
软件开发 : Yuta Asai (Rhizomatiks)
硬件开发 : Katsuhiko Harada (Rhizomatiks)
声音程式 : Satoshi Hama
技术组装 : Shintaro Kamijo (Rhizomatiks)
项目管理 : Naoki Ishizuka (Rhizomatiks)
监製 : Takao Inoue (Rhizomatiks)
林欣傑 (香港) — 天屏地园 (2022-23)
「新媒体不是人和自然的桥樑;它们就是自然」— 马素‧麦克鲁
1974年国际录像之父白南准在他的作品《电视花园》(TV Garden)中,把电视机与亚热带植物并置在一起,假想科技和自然交织一起的世界,这是生命连结科技的呈现。而着名媒体理论家马素‧麦克鲁曾指出,人类以电子技术干预自然,揭开了文化历史的新世元。它为人们如何思考自然、环境、宇宙的秩序、社会关係以至美学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法则。两者连通,艺术家思考到当科技的进化为人类生活带来各种优越的演变便利,甚至似神造之技把弄大自然—令乾旱土地再次湿润、逆转枯死等,科技与自然已透达共生,并进入了相互影响的存在循环。
是次展览委託的作品《天屏地园》是一座期间种植的园圃,挪用了原用于室内垂直农作的植物培养法—LED光谱植物养植技术,应用同样的光学科技让LED中的光源成为营饲生命的光。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其一媒介—LED屏幕,正正隐藏了这种营饲植物的技术。作品中屏幕的内容,撷取24小时新闻媒体的影像,通过动态及颜色图谱分析,机器学习构成植物头顶上的一片天空—电子媒体除了饲养资讯给大众,同时也营饲着大自然大环境,人工真实与现实交互影响,生命被虚实双向刺激,与之反馈塑形,造成循环共生的状态。
观众除在现场见证这由虚实交织而成的共生循环之外,作品网站将持续连载植物的影像记录,也可以在直播平台Twitch实时见证,在线上观看每分秒的成长瞬间和人工天空的演变,并思考密不可割的科技与自然共生下的弔诡与可能。
艺术家简介
林欣傑
媒体艺术家,香港及台湾艺术与科技团队Dimension Plus共同创办人暨艺术总监以及複合空间openground创办人。
作品曾于奥地利媒体艺术节电子艺术大奖(Prix Ars Electronica)、日本文化厅媒体艺术祭等国际知名艺术节获奖,并于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及艺术节展出,包括香港艺术馆、日本东京新国立美术馆、OK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比利时科技艺术双年展、国立台湾美术馆等。
热衷于媒体艺术教育,一直出任各大专院校的客席教学、副教授及顾问等工作,致力推动数位製作应用于艺术创作中。
鲍蔼伦 (香港) — 灵基因 (2022)
那不是你在暗夜中听到的哭泣
那不是某人看见了光明
它是冷酷的,是破碎的哈利路亚
— 李欧纳‧柯恩《哈利路亚, 哈利路亚》
「媒介即讯息」是哲学家麦克鲁汉 (Marshall McLuhan)在其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体: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中推广的着名金句。自那时起,每一个新媒体的到来都携带着新的见解。
在麦克鲁汉的书出版一年后,紫荆花被命名为香港兰花,而在1997年香港回归后,它成为香港的市徽,取代了硬币上的女王头像。儘管它的名字和外观都很像花,但香港紫荆其实并不是兰花,而是豆科的一种树,裡面包括豌豆和豆子等。此花只开花不结果,是一种不育的溷种。《Portraits of Trees of Hong Kong and Southern China》作者Richard Saunders提出,对于一个建立在中英文化溷杂的城市来说,这也许是个不祥之兆。2005年Saunders追踪了紫荆花的溷种起源,并将它的繁殖系统与别的羊蹄甲属进行比较,他确认了紫荆花是紫山茶和山茶花溷杂交配的结果—根据香港植物标本室的资料显示,两种花都是外来物,意味着它们均非香港本土植物。紫荆花的确是个奇迹,早年被身兼传教士与植物学家的Jean-Marie Delavay所发现,种子既没有被冲到海裡, 也没被人类或动物吃掉,这种植物亦能够适应高温与咸水等恶劣环境,可见其生命的坚韧。那麽在启示方面, 这种花又代表着什麽?
今时今日我们习惯将大部分东西与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挂勾,试想像新的智能会如何解释存在和本质的相互作用?如果DNA是神的语言,那麽我们是否可以为解码DNA而在每个生物身上获取更深一层的讯息?在是次展览中,艺术家将DNA的讯息转换成声音,并希望通过是次经历可以让紫荆花基因研究再行一步。在过去的三十年裡,已经有各种方法去把DNA或蛋白质翻译成「可听的文件」。
香港所有紫荆花相信都是来自法国传教士的那棵树,因此艺术家想为第一代名命为「F10ra 0」。这棵在香港独特的兰花树无法结果生子,它们只能以人工嫁接、插枝、压条等方法繁殖。根据植物学研究所言,紫荆花的寿命为五十年,这说明第一代大约是在150-170年前就已经存在,但不可能更早了,因为当时的薄扶林只有少数居民。基于2021年对紫荆花的基因组研究,我们根据《易经》的原理,以二进製数字和矩阵的形式组合了蛋白质序列的遗传密码,而这些讯息是为香港兰花的故事进行音乐演绎的基础。
艺术家简介
鲍蔼伦
录像及媒体艺术家、策展人,1986年联合创办亚洲最早的录像和媒体艺术团体之一—录映太奇。1997年联合创办并策展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至今;并曾为多个本地及海外展览策展,包括香港艺术馆《数码演义》、圣荷西ZERO1双年展及柏林Transmediale新媒体艺术展等。电影方面鲍氏曾参与陈耀成、许鞍华及黄真真导演的电影製作。
近年个人展览包括,2019年Para-Site艺术空间展出回顾展《当家当当家》(What about home affairs),2022年受M+及巴塞艺术博览会委创作电视幕牆公共艺术作品《光之凝》(The Shape of Light)。其作品曾于多个国际电影节及艺术双年展展出(包括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香港展馆),并为VMAC (录影太奇媒体艺术收藏)、录像局、格里菲斯大学、庞比度中心、M+及私人收藏家所收藏。
製作鸣谢
概念及艺术家: Ellen Pau 鲍蔼伦
监製: Quist Tsang 曾觅
装置设计 : Umi Ngai 魏凤美
作曲家 : Steve Hui 许敖山
程式设计师 : Ko Man Kit 高文傑
助理程式设计师 : Lee Hoi Yan, Kristina 李凯欣
科学顾问 : Dr. Amy Chan 陈一云医生, Dr. Chit Chow 周捷博士, Ms. Zeta Mui 梅希乐女士
特别鸣谢 : Ms. Mandy Wong 黄倩文女士, Ms. Quinn Wong 黄庭芝女士
生活建筑系统团队/菲力浦 ‧ 毕斯雷 (加拿大) — 树丛 (2022)
《树丛》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菲力浦‧毕斯雷领导,与生活建筑系统团队(Living Architecture Systems Group)以及多个合作伙伴共同协作;作品是一个建筑愿景,旨在这个相聚空间之内呈现一个包容又开放的视野。
作品的中心是一个水池状的屏幕,裡面装载着一部名为《摇蓝》的电影;电影是由生活建筑系统团队/菲力浦‧毕斯雷与坎城电影节获奖导演Warren du Preez与Nick Thornton Jones协同创作。池状投映身边围绕了图腾般的柱体装置,柱体上嵌上定制的音效装置,播放着由作曲家Salvador Breed与阿姆斯特丹的4DSOUND创作的多频道环境音效。
电影与音效环境连动,空间中似有无数世界陷入溷杂无章然,而转眼间新的生命又再次跃起,为观众提供了强烈的体验。受毕斯雷的「活建筑」环境的创作语言所影响,影像画面由错综複杂的几何图形静惰性的晶体矿物化成涌动的生命形式,在一个如星空、梦境般的持续蜕变中,彷似孩子般的存在演变,映投由死至生的旅程。周而復始的轮迴,荒野变成碎片万千扣结着闪亮、充满着希望的光源,轻声低语从深处稍现,勾划出由受难、新生以至天真疑惑的情感大道。
菲力浦与他的合作伙伴建构了一个改革世界的愿景,在未来的建筑道路上找寻与植物、动物、惰性物质共生共活的理念,叩问着「我们将如何生活在一起?」自由公民权长期被城牆所界分定义,然而这些城牆也助长了许多当下的灾难式变化。取代那些分割人们的僵硬封闭领域观,人们是否可以共享一片开放又持续不停变换的世界呢?建筑学又是否可以扎实参考耗散式的自然形态?就好像脆弱的雪花与变化的云朵。我们是否可以打造敏感又异常协调、懂得自我更新、强壮又富有弹性的建筑?实验性建筑装置《树丛》携带着巨大的恢復与疗癒力量,把複杂又互惠共存的自然系统转化成虚实相融的装置环境,作品提供一个富有包容性的未来愿景,在那儿人们的身心灵融于环境之中,打破分界线,并能共同创造一个相互交流、互相同理的新世界。
艺术家简介
生活建筑系统团队/菲力浦‧毕斯雷
加拿大跨界别艺术家及建筑师,他的研究在快速兴起的反应式互动建筑领域中被认可为开创性的贡献。他所领军的LASG生活建筑系统团队由国际研究人员及创作者所组成,他现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建筑学院及欧洲高等学院的教授,并曾两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0年的《万物有生》、2021年的《树丛》)。
LASG团队的作品是通过与国际科学家、工程师及艺术家的合作交流而发展,人员包括工程领导Rob Gorbet与Dana Kulić、来自阿姆斯特丹的Atelier van Herpen、Salvador Breed与及4DSOUND,还有许多其他伙伴。与LASG的艺术家、科学家及工程人员之间的合作促使项目富有多元面向与属性,由高级订製服系列到複杂电子感应系统均有涉及,实验性建筑项目探索了当前科技外围的微妙现象以及不断持续变更的边界。
► https://www.philipbeesleystudioinc.com/
《树丛》制作鸣谢
艺术家
菲力浦‧毕斯雷
合作单位
Warren du Preez
Nick Thornton-Jones
Salvador Breed
4DSOUND
生活建筑系统团队
Timothy Boll (项目队长)
Matt Gorbet
Rob Gorbet
Lisa Jiang
Michael Lancaster
Salvador Miranda
Anne Paxton
Rekha Ramachandran
Alison Thompson
设计事务所
Adrian Chiu
Kevan Cress
Bianca Weeko Martin
Mike Nopper
Abida Rahman
Mackenzie Van Dam
电影
《摇蓝》 – 菲力浦‧毕斯雷
录像装置导演 – Warren Du Preez、Nick Thornton Jones及Immortal Productions
策划及监制 – Sascha Hastings
监制 – W&N Studio、PBSI Studio及Immortal Productions
演员 – Tilley Du Preez @ Sylvia Young Agency
原创音乐 – Salvador Breed
视觉效果制作 – W&N Studio及Gavin Coetzee / Studio Tekati
视觉效果制作助理 – Kevan Cress
剪接 – Xavier Perkins / Exeeda
三维扫描 – FBFX London (万分感谢Martin Kern)
Z Brush制作 – Chris Everritt
分镜制作 – Alex Noble
动态捕捉 – Mark Maxwell
生活建筑系统团队协助 – Timothy Boll、Lisa Jiang、Michael Lancaster及Stephen Ru
Models and LIDAR Location: Meander、Tapestry Hall、Cambridge Canada,特别感谢Scott Higgins
声音
作曲 – Salvador Breed
文本 – 改编自福楼拜1874年的小说《圣安东尼的诱惑》
男声 – 菲力浦‧毕斯雷
女声 – Eva Bartels
创作参与
Iris van Herpen
Poul Holleman
Codrin Talaba
装置现场管理
Poul Holleman/4D Sound
Mackenzie Van Dam
连结: Grove Cradle – Living Architecture Systems Group
《摇篮》赞助:
《摇篮》获得加拿大国家艺术委员会、加拿大驻意大利大使馆、HIP Developments,以及滑铁卢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慷慨赞助。
策展人简介
邝佳玲 (香港)
邝佳玲是一位驻香港的国际媒体艺术
策展人、项目监製、作者以及教育者。她现为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的项目
总监以及SIBLYS的创办人,旨力推动艺术与科技在创意产业上的协作项目。她拥有超过十五年工作经验,近年策展及参与的项目多元,包括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2022、台北未来媒体艺术节2021、连点线上誌及展览2021、线上展萤火连城2021以及串媒体叙事实验项目—2022年的《半半之书》、2020年的《生死牆》等。她曾被邀在多个国际艺术节及场合演讲,包括深圳媒体艺术节、柏林的Transmediale、奥地利林兹的Ars Electronica、韩国光州的ACT Festival、台湾的AND、日本的电气通讯大学及香港影视娱乐博览等。现同时于香港知专设计学院、香港城市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兼任讲师。
林欣傑 (香港)
媒体艺术家,香港及台湾艺术与科技团队Dimension Plus共同创办人暨艺术总监以及複合空间openground创办人。
作品曾于奥地利媒体艺术节电子艺术大奖(Prix Ars Electronica)、日本文化厅媒体艺术祭等国际知名艺术节获奖,并于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及艺术节展出,包括香港艺术馆、日本东京新国立美术馆、OK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比利时科技艺术双年展、国立台湾美术馆等。
热衷于媒体艺术教育,一直出任各大专院校的客席教学、副教授及顾问等工作,致力推动数位製作应用于艺术创作中。
新闻稿
请参照繁體中文或英文版本,谢谢。
教学资源
展览手册(下载 PDF)
大师班分享会
活动及公众服务
主题: |
新自然:艺术与科技的共生概念 |
主要讲者: |
策展人邝佳玲女士 |
日期: |
2022年12月02日 (五) |
时间: |
下午5:00-6:00 |
网上重温: |
|
语言: |
粤语 |
展览导赏
如有关于团体展览导赏安排的查询,请致电3928 2566与学院外事处展览部行政助理李小姐联络。
参观展览
展期
03.12.2022 - 02.04.2023
(逢星期二、12月4及11日休馆)
开放时间
10:00 - 20:00
地点
香港知专设计学院HKDI Gallery
新界将军澳景岭路3号
(港铁调景岭站A2出口)
查询
hkdi-gallery@vtc.edu.hk / +852 3928 2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