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DI 社会设计工作室于2013年夏天成立,是一个全新的跨学科研究小组,旨在提供一个社会设计的研究平台,为设计提倡新方向、新领域−由设计师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改革。「HKDI 社会设计工作室」是「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国际联盟」 (DESIS International Network (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会员之一。
该国际联盟与全球超过 50 个社会设计工作室共同合作,目的透过促进发展设计方面的国际知识及视野,并推动实践社会设计,促使香港社会更进步、更美好。
项目
赛马会「树木再造」青年共创企划
赛马会「树木再造」青年共创企划
这是一个为期三年的计划,将本地木材升级改造的愿景变为现实。 此计划鼓励青年了解本地树木,融合社会创新设计和工艺,让本地树木资源重生,并推动人树共融的社会理念。
第一期项目由2022年至2023年举行,共有三个阶段。之后每年都会再次举办,直至2024年,名副其实与「再造」相呼应。在一整年的活动中,「树木再造」企划提供了不同教育和小区参与活动,包括一系列的工作坊、考察、展览、分享会及研讨会等。
Facebook: www.facebook.com/jctreeup
IG: https://www.instagram.com/jctreeup/
Website: https://www.jctreeup.org/
WELL-BEING: NEW NORMAL 「香港新常态」: 独居长者
WELL-BEING: NEW NORMAL 「香港新常态」: 独居长者
WELL-BEING: NEW NORMAL 「香港新常态」计划期望透过一系列专题社会设计研究提高香港社会对不同社群生活及身心发展质素的关注和了解。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间,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模式及对生活的看法都无可避免地经历重大的改变。然而,在这些转变之中,独居长者所面对的影响似乎比其他社群都重大,包括他们所要面对的风险和生活上作出调适的需要。有见及此,这次计划将以独居长者的生活新常态作为研究的重点,希望透过关注及了解香港老年人于疫情下社会新常态的生活各类活动,从而制订出更适切当下处境的指引及辅助守则供以下相关方面使用 一. 设计师作为设计专业上之参考 二. 协助市民大众如何考虑合适的环境、设施及流程,为独居长者提供更适切照顾和日常生活安排。
本次计划由两位新晋社会研究及城市设计师陈炜轩及区泽明主导,以驻校设计导师的身份,带领一班室内设计的学生为香港的居住环境作出研究。作为香港未来的设计师,学生们得以在指导之下发掘更多社会设计研究的知识,将设计思维应用于社会议题上。透过培养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度和独立创意思考能力,我们相信这群学生能够为香港社会及本地设计产业提供更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贡献。
HKDI X市区重建局学建关爱计划-回收再造“多用百宝箱”
HKDI X市区重建局学建关爱计划-回收再造“多用百宝箱”
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学生参与市区重建局推行学建关爱义务工作计划,为改善旧区基层市民的生活环境提供切合需要的设计方案和家居用品。市建局开展“学建关爱”义务工作计划,目的是建立一个合作平台,让大学及大专院校的学生,和地区组织及市建局的义工,一同身体力行走入旧区,透过各类义工服务,表达对旧区居民的关爱,同时推动年青一代认识社会,促进学生的多元体验学习。计划招募大学和大专生,伙拍地区组织举办不同类型社区活动,回应基层市民的需要。
市建局又与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学生合作,利用旧木材和回收红酒箱等材料,为居于深水埗㓥房的儿童创造“多用百宝箱”,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百宝箱设多重间隔放置文具、书簿和平板电脑,还附设LED磁吸灯管,让儿童有充足光线学习。为照顾疫情期间网上学习需要,百宝箱也增添手机屏幕放大器,方便没有平板电脑的儿童轻松学习。
社会设计参与计划 – 香港微型/共同居住
社会设计参与计划 – 香港微型/共同居住
土地短缺和高楼价一直是香港生活的核心问题之一 ,为激励设计学生以设计方法解决生活问题,HKDI社会设计工作实联同HKDI建筑、室内及产品设课学系及James Law Cybertecture于二零一八年四月至五月合办名为“社会设计参与计划 – 香港微型/共同居住”的社会设计企划。企划邀请了HKDI建筑、室内及产品设课学系的室内设计高级文凭、建筑设计高级文凭以及家具及时尚产品设计高级文凭的学生参与维期一系列一个半月的设计活动,当中包括研讨会,工作坊和设计论坛,并与著名设计师罗发礼进行交流,一同想像及创作未来生活。企划亦会展出OPOD 水管屋以让公众可以更了解共同居住的创新设计概念。
Open Dementia and Magic:透过扰乱日常生活来感受老人痴呆症
Open Dementia and Magic:透过扰乱日常生活来感受老人痴呆症
2015 年夏季,赛马会耆智园委托HKDI 社会设计工作室为香港市民设计并制作了一套“同理心工具”。这些工具需要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痴呆症。这套工具自 2016 年 4 月推出以来,我们已在香港各社区展开相关培训。
为了提高设计的参与度,HKDI 社会设计工作室出版了一个 A2 小册子来解释设计原理。
- 痴呆症的人物设定
- 长生不老:强调痴呆症是一种病症,而非自然老化过程。换句话说,痴呆症不是老年人的自然特征,且不应认为它属于任何社会类别或具有一定的年龄、性别甚至种族属性。
- 非人类:拥有人类的体格,能够执行日常任务,并具有面部表情,可以显示角色心理状态。
- 取名为“脑人”:参考“痴呆症”这个中文术语,我们决定将大脑作为角色的主要特征,并且在大脑上加上一块擦胶,以代表器官的退化。
- 不设防痴呆症城市地图
- 提出一个颠覆性的问题:“如果城市里的每个人都患有痴呆症,该怎么办?”
- 由于“脑人”是“不设防痴呆症城市”的主要人口,因此地图也表明,不正常、无理性和非寻常不是痴呆症症状或病症的固有特征,这一看法是透过环境,也就是城市里的其他人形成的。
3.痴呆症对象
- 十一套“痴呆症对象”:有痴呆症的对象,可以神奇地使参与者在短暂的时间内变得痴呆。
- 这些“痴呆症对象”可以透过三种方式帮助人们体验痴呆症:
- 致残工具:使人丧失能力的刺激工具。
- 混淆工具:使用户感到困惑的精神错乱工具。
- 表现工具:让用户在一个组中“表现出”痴呆症状的扰乱性游戏。
死过界:设计生与死
死过界:设计生与死
2013年七月,HKDI 社会设计工作室与社会与陈伟霖(死亡教育倡议者及社会运动家、皮肤癌患者)合作推动「社会设计X死亡教育」的活动:「死过界:设计生与死」 。是次活动希望透过设计实验让不同背景的公众能够参与设计的过程,对死亡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探索。维期两个月的协同设计(Co-Design)过程超过300位HKDI学生及100位长者参与。在于2013年的十至十一月,我们举办了即与设计展及生命探讨的交流工作坊。超过五十张「概念桌」诚邀市民共同探讨生命和死亡之间的新概念:生死殡葬。当中亦展出以下不同主题的设计企划成品:
- 不老志STORIES Project :捕捉香港老人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从而展现每一位被访者生命的独特一面,回忆生命中的故事
- 造梦纪 IMAGE Project : 设计学生为十位参加长者重新设计发型、化妆以至造型,透过人像摄影诉说老人的生命故事
- 空间转SPACE Project :学生透过探索、讨论死亡的设计习作,制作模型及图表,展示独特新颖的葬礼及坟场设计空间
- 信物记OBJECT Project:学生与长者认论时间及死亡的概念,并采用他们的生活故事设计别开生命的信物及殡葬产品。
联络我们
联络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C座C819室
Thank you!
You have successfully submitted your inquiry. Our staff will come to you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