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展覽
(如想有更好的網上展覽體驗,請調整螢幕方向至橫向模式。)
關於展覽
Zaha Hadid Architects(ZHA)延續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探索精神於不同的建築項目。是次ZHA為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策劃「Zaha Hadid Architects:城市境築」展覽,向觀眾呈現在人口稠密的大都會裡,如何以不同策略開闢充滿生機且符合可持續發展社區理念的城市空間,開啟廿一世紀都市主義為題的對話。
展覽概述ZHA現正進行的研究及發展計劃,包括與知名科研機構合作,開發機械人、人工智能及數位製造等技術範疇,並把相應科技運用到建築設計方案上。展覽包含大型投影及建築模型,展示ZHA在文化、體育、運輸、園區及總部、以及總體規劃等範疇的重要項目。
展覽重點將聚焦於 ZHA 過去十五年所設計的高樓大廈項目,深度剖析與城市環境息息相關的設計策略,探討它們如何從建築密度、地面交界、中庭與連廊、建築幕牆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在以垂直高樓為主的空間裡,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活力大都會。
垂直都市主義:高層高密度
帕特里克.舒馬赫,2021年 倫敦
本文主要為垂直都市主義提倡的高樓層高密度理念辯解,一方面挑戰現代主義主張的低樓層高密度理念,另一方面審視在高樓層建築之間寬闊開放的空間布局,因為這套高樓層低密度的方式至今依然被奉為建築規劃的圭臬。提倡高樓層高密度理念目的為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方法有二:一是使建築密度提升至最高,二是增加城市密度。提升密度不只是為了節省空間和有效共享公共服務及生活設施,更關鍵的是促進知識的交換,以及知識型經濟體系中的創意企業間的合作交流。要達至上述目的,我們需要全新的高層建築和城市設計。新型的高密度城市使人們的生活不僅是擦肩而過,而是互相交疊,提升社會的創意和生產力,令社會繁榮興旺。
Zaha Hadid Architects,成都獨角獸島
照片由 Zaha Hadid Architects提供
扎哈.哈迪德,香港山頂建築群獲選設計,惟最後未能落實建成,1982年
照片由 Zaha Hadid Architects / Zaha Hadid Foundation提供
扎哈.哈迪德為建築界注入新的活力,奠定了自己的事業基礎。她的設計往往一鳴驚人,既是流動且充滿無限可能,她希望由此衍生出延綿不絕的地景,並藉此質疑城市需建成如堡壘般牢固又封閉的必然性,而她的設計挑戰了城市規劃的秩序守則,為當代建築美學提供新觀點。
在稠密的都市環境中,社會需要組織多元的活動,從而衍生建構多樣空間的需求。封閉式的建築會遭到淘汰,而城市設計會偏向採用開放式,且互連互通和層疊式的建築模式。在這種重視動態的嶄新理念中,橫向發展是重要的方向。香港山頂建築群的設計方案是扎哈.哈迪德早年的構思典範,概念是把向上發展的摩天大廈旋轉九十度,變成一道道的橫梁,在這些水平的樑狀結構中開闢出一個偌大的公共空間,這個建構空間的想法在扎扎哈.哈迪德的事業初期佔據了非常關鍵的位置,而本文亦將再三地探討她對空間的堅持。
現時,衍生式數位設計工具漸為建築界所用,正好配合建築師對複雜設計的追求,以及推陳出新的概念和鑑識水平的發展,預示著參數化時代的來臨。二十五年間,參數化設計不斷影響類型和規模各異的建築項目發展。數碼革命為建築設計注入前所未見的複雜性和動感,而面對參數化帶來的衝擊,高樓設計卻依然故我,並沒展示多大的轉變。
摩天大廈似乎還停留在陳舊的「福特」(Fordist)模式裡,充斥着重複性的間隔。高樓的數量仍然驚人,但結構設計 仍抗拒加入任何複雜的空間,是舊時代的最後堡壘。這些摩天大廈純粹透過壓縮空間而產生樓面面積,然而其內部空間則是一層層千篇一律的樓面設計重複組成,就像一條垂直九十度直插地平面的走廊,盡頭則是基座(podium)。這樣看似從經濟角度考慮出發,然而,這種只重成本、不計社會效益的建築,已經愈來愈受廣泛質疑。摩天大廈井井有條的結構流於簡單,亦太過侷促。高樓是密閉的建築單位,其內部亦充滿同樣密封的樓層。這種缺乏連繫的嚴格分割方式,與時下的工作模式和商業關係,甚至當代都市生活也嚴重脫節。挑戰標準高樓這建築類型的時機已經成熟,讓當代高層建築也從「福特」模式趕上「後福特」(Post Fordism)的社會潮流。
我們生活在一個史無前例的城市集約化時代。當代都市生活比從前複雜,各式各樣的人會同時使用不同城市公共設施。現在,無論是社區中互補的社區服務,還是在不同活動之間的互動交流程度,都是區分現今與過往分隔而又重複性的生活方式。在一個透過城市通道和空間達致自由連繫的城市裡,這種繁複的活動網絡引發由下而上的演變。如何可以促使這種城市化在建築物裡、以及在建築物之間不斷發展?答案分成三部分:密集的間距、空間和連廊。
一般的高樓樓層之間互不相通,只簡單地分成樣式一致的樓層,建築結構的核心筒則通常位於大廈中央,每一層樓的可用面積也會被分割開來。建造高樓是一項巨額投資,投資方承受極大的經濟壓力,需要不斷控制成本。然而,成本只是經濟評估的其中一個層面。在合理的成本效益分析當中,成本與效益均是重要的衡量因素。雖然增加樓面面積的好處顯而易見,而且實行容易;但是空間帶來的通達性,以及增加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和認識的機會等這些好處,則是不能輕易實施及量度,並往往因此遭到忽略。我們需要具企業眼光及具領導能力的建築師,他們要意識到,擁有高度視覺連通的空間會吸引客戶,令他們願意為建築付出額外的成本和費用。
Zaha Hadid Architects,生物醫藥研究中心,隸屬ZHA為新加坡年緯壹科技城(One North)總體規劃部分,2001年
照片由Biopolis提供及由Ken Seet拍攝
Zaha Hadid Architects,莫斯科Dominion Tower中庭,2015年
照片由Hufton + Crow.拍攝
構思其實非常簡單:所有建築物,尤其是高樓,內部結構必須變得空曠開闊。換言之,我們必須以可以探視建築內部的空間去代替互不相通的樓面。
我可以自信地說,此構思將於當代知識型經濟體系下各創意產業公司之中取得成功。在以產業營運而言,房地產的成本只佔人力資源成本的一小部分,提升創意知識型人才的生產力所獲得的好處,足以值得讓公司捨棄密密麻麻的樓層和工作枱,以換取更大空間。視覺上的密度比物理上的密度更重要,因為視覺上的密度提升了溝通上的交集程度。這不但有助人與人的認識、對話、交流和合作,還有助沉浸在創意環境中,刺激思維。這體現了直覺化的理性考量:人們會期待擴闊人際網絡、學習新知識並展開各種合作關係,一切都與提升生產力和生活質素息息相關,對希望建立成功事業的人具有強大吸引力。
Zaha Hadid Architects,北京SOHO中國旗下的銀河SOHO,2008-2012年
照片由 Zaha Hadid Architects 提供
Zaha Hadid Architects,北京商業中心Cluster Tower超級中庭,2012年
照片由 Zaha Hadid Architects 提供
倘若不是為了便利有計劃或無計劃的交流和合作,把數以千人集中在一個總部大樓裡又有何意義呢?「後福特主義」意味著工人不再被困在生產線上,生產過程由可改編程式的自動化機械人系統控制。電腦與網絡的結合孕育出科技新時代,而透過人工智能,系統進一步擴展以容納更多創新設計和發明。生產機械人的程式可以適時重新編寫,然後透過應用程式,即時將新服務上載到數十億部機器裡。同樣地,此亦可應用到軟件更新方面。「福特」模式下的機械生產線很難追上產品創新的發展,因為創新發展通常數以年計或十年計,並非幾個月或星期之能內改的事情,因此,傳統生產線仍舊依賴工人。相比之下,研發、推廣、金融服務等工作則專注不斷創新發展。當工人變成創意知識型人才,他們必須在自發運行的網絡中,成為具獨立思考與決斷力的聯繫節點。這種模式絕不是計劃出來的,企業領導層著意建立及提供各種開放式平台,讓這些自發工作網絡能蓬勃發展。建築物是能夠帶來改變的重要平台之一。與僱用建築物裡員工的人力資源成本相比,建造或租賃這些工作室及建築物的費用微不足道。無論建造成本是多寡,任何浪費或窒礙人力資本的建築物都會引致經濟上的損失。人才若不能匯聚到同一個空間,定必削弱構思概念、創意和富有成效的合作,這些都是建築項目預算最大的機會成本。可惜,城市規模的對比分析,卻證明了城市經濟學家所說的聚集經濟效應。
時至今日,參數化主義已經成熟,不少新穎先進的設計圖都變成了實物,成為城市天際線的一部分。以下的建築項目將逐一論證,附有空間和連廊的垂直都市建築物,能夠為新型的全球網絡社會提供額外的體驗和交流價值。為了確立目標定位與促進溝通,建築設計比昔日更加著重簡單明確的結構關係。要同時達到劃分、交匯和導航三個目的,建築師需巧妙地採用一套精密靈活的建築語彙。一座富有表現力的當代建築物就像就一副完美的外骨骼,沿著垂直軸線將高樓自然劃分成不同區域。外骨骼還可以分散建築物核心所承受的壓力,更容易騰出空間。沿著垂直軸線開闢的中空空間可以融合成一個超級中庭,電梯在其中穿梭導航,讓人飽覽這個功能有如垂直城市街道的全貌。Zaha Hadid Architects設計的澳門摩珀斯酒店就是上述形容的絕佳範例。
摩珀斯是屬於澳門新濠天地建築群的奢華酒店。酒店設計採用外骨骼結構,使內部可以自由地騰出複雜的空間。訪客可以乘搭180度透明觀光電梯,在這個令人目眩神迷的空間裡自由穿梭。建築物空間有連廊連接,連廊內設有咖啡室和餐廳等社交空間,向外眺望能欣賞到城市景觀。
Zaha Hadid Architects,澳門新濠天地摩珀斯酒店,2019年
(左)照片由新濠博亞娛樂提供
(右)照片由 Zaha Hadid Architects 提供
Zaha Hadid Architects,北京麗澤SOHO,2019年
照片由 Zaha Hadid Architects 提供
Zaha Hadid Architects主理的北京麗澤SOHO匯聚了幾百間中小企業,並擁有全世界最高的中庭。巨大的螺旋形連續空間縱穿整座高樓,將內部的活動與外部的城市脈搏互相接通。大樓骨架將建築物左右兩邊接合連起,形成中間優美的鏤空空間。
中庭旋轉扭曲的表面為空間增添韻律和活力,同時也促進和改變了中庭上下的視野,比垂直牆面展現更多。而大樓之間的空中天橋則作為整體結構的紐帶,為突顯建築空間的自由流動。
麗澤SOHO的中庭作為新商業區的公共廣場,在視覺上把大樓裡所有的空間連成一體,為北京市創造了一個與城市交通網絡直接相連的新市民空間。中庭將自然光引入大樓深處,建築構造仿如一個帶有集成通風系統的熱煙囪,令低層空間維持正壓水平,限制空氣流入,為大樓的內部環境提供一個有效的空氣淨化程序。
一如澳門的摩珀斯酒店項目,其中重要的是巨型中庭並非構造一個密閉空間,而是在視覺上與周邊的城市肌理融為一體。這種設計可以減少身處高層建築當中的眩暈,同時增強自由的感覺。這類空間提供一種聖潔並振奮人心的體驗,令人恍如置身高聳入雲的哥德式教堂。
從城市各處和毗鄰的高樓所望到的景致與從建築內部各處眺望到的風景同樣重要。建築內部空間的設計吸引觀眾走進建築,而觀眾可看見建築內展示不同樓層的活動,讓大家意識到彼此的存在,奠定社交生產力的基礎,以及展示廣闊的城市生活。
將人流導向作為高樓設計的關鍵元素這一想法,總離不開於建築物的垂直軌跡中注入一定程度的差異化和複雜性。然而重複的空間間隔則無需特殊設計來促進定位。一般來說,高樓的人流導向系統非常簡單:就是走進電梯,揀選目的樓層。隨著高樓結構漸趨複雜,公共功能開始滲透到高樓之中,人流導向系統面臨挑戰。人流導向不僅是純粹的刻板的人流路線,而是對一個深層空間所作的感知和概念的滲透。配置清晰的導航空間應運而生,並提供一定的視覺滲透和心理地圖,各樓層不再是彼此相隔的的黑盒子。
這樣的空間鼓勵人們到處探索,而不只是尋找已計劃及確定的目的地。在保持良好方向感的前提下,建築物應該引導有意識的遊覽,以製造在繁忙城市當中出乎意料、但並非胡亂安插的相遇。如此正是「室內都市主義」的概念。問題是,室內都市主義能否應用到高層建築當中?巨型中庭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案,它為高樓提供連續空間,將數以千計的潛在相關活動納入共同視野。Zaha Hadid Architects設計的武漢泰康總部正是這種概念的實踐。
其中龐大的中庭空間把眾多企業匯聚一堂,另設零售商店和一間小型商務酒店,匯聚成二十一世紀的城市廣場,是名副其實的室內都市。建築物的內部結構令人嘆為觀止,並同時提升生產力。內部的縱橫交錯正好象徵著業務合作的成功。
Zaha Hadid Architects,武漢泰康總部超級中庭,2016-2022年
照片由 Zaha Hadid Architects 提供
這些建築空間呈現出二十一世紀網絡社會下,都市生活的複雜結構、活力和交流,並與之配合發展。建築物必須發展成多孔洞結構,並從內部進行都市化,提升各種社會活動之間的能見度和互相合作的機會,最大化場地共享的效益,並方便使用者進行空間探索。另外由Zaha Hadid Architects設計的莫斯科DominionTower亦是典例之一,大樓裡自然而然匯集了不同的創意公司,形成一個彼此相輔相成的產業簇群。
我們搬進更稠密的城市,以及更大的建築物,其原因不言而喻:我們聚集到一起互相認識,分享所學所知,彼此交流合作。建築物變成充滿信息的空間,好比一個360度的立體溝通介面和社交機器,讓人不自覺地充滿力量。建築亦因此變成一部供人體驗的機器,走進去,就能忘乎舊我,發掘新我。
Zaha Hadid Architects,OPPO深圳總部,2020-2025年
照片由 Zaha Hadid Architects 提供
Zaha Hadid Architects,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C塔大樓,2020-2027年
照片由 Zaha Hadid Architects 提供及由Brick Visual繪製
高樓大廈越高,地面樓層的設計亦愈加重要。高樓形成了大量流向低層的流動人群,導致底層樓面需要特殊的空間規劃。例如酒店內的大堂、餐廳、酒吧和零售店舖都集中在地面或地面附近的樓層,高層住宅及商業大廈的地面樓層亦要加大面積。一般而言,建築師會藉由隱秘的平台結構來容納這些額外空間,以便將高樓的軸線與地面分開。我們的一大目標,是希望為這種「基座平台上的高樓」模式另覓他法,避免地面與高樓之間受到隱秘的第三者結構干擾。北京麗澤SOHO沉入地面的零售樓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本文最後討論的兩個建築項目也示範了如何在高樓與公共地面之間,製造功能更廣、層次更多的連接空間。Zaha Hadid Architects為電訊公司OPPO設計的深圳總部,將高樓集中起來,置於階梯般的基座上,此基座的功能類似平台,但卻有效地將高樓與公共地面互相融合,而不是將兩者關係切斷。另一個例子是坐落於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人稱「C塔大樓」的多用途雙子大樓。這個項目利用鄰近的公園,把梯田般的結構和多層地面的極限推至全新高度。將建成的平台會融入公園之中,吸引訪客沿著外部不同樓層的入口走進建築。高樓之間的連廊則在半空為建築增加了另一個半公共空間。在這個深入大樓腹部的基座同樣設有中庭。
透過群集模式、連廊和中庭結構,加強稠密高層建築內部和建築之間的連繫,能夠為高層都市主義設計開拓一個新模式。位處大都會社會核心的高樓將會以這個模式為基礎,讓全新的生活進駐入內,滿足社會對與人連結而非單單擦身而過的渴望,促進都市密度發展。即使現時已可見雛形,相信高層高密度的多用途建築將在未來有更長遠的發展,人類生活的各方面亦將在這些建築裡縱橫交匯。生活有數不清的橫切面,錯綜複雜,我們卻需要將它們清晰地梳理好,使它們享有更充裕的成長空間。
大師班 X 專題討論
- 帕特里克 · 舒馬赫,Zaha Hadid Architects 董事長
- 陳麗珊,AIA Hong Kong Chapter主席及 KPF建築事務所總監
- 蔡宏興,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香港城市設計學會會長及華懋集團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
- 何顯理,Arup奧雅納董事及東亞區建築,城市設計和景觀建築負責人及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香港分區-教育與持續發展聯合主持
- 李亮聰,升建築有限公司創辦人及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 王蕾,M+ 設計及建築策展人
- 田恆德教授 (Hendrik Tieben),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主任
- 俞錦文, Zaha Hadid Architects 香港總監
展覽相片
展品介紹
城市之塔,2010
透過這組「城市之塔」,觀眾可以一探ZHA以參數化方式,探索高樓大廈的可能性。這組3D打印而成的裝置有如一個個雕塑,比例精準,讓觀眾從中了解建築參賽模型或專案項目的設計過程。 「參數化主義」是利用3D軟件來實現的美學形式,讓建築師迅速計算和塑造出具現代感的設計。雖然設計元素不斷變化,但所有元素都環環相扣,而且無論在形式上或設計過程都在模仿大自然。
山頂俱樂部,香港,1982 - 1983
扎哈‧哈迪德為香港山頂俱樂部所做的設計方案在當時的設計比賽中勝出,是她首個享譽國際的項目,標誌著她職業生涯的關鍵時刻。此方案充分體現了哈迪德對建築物與場地、室內與室外空間、建築設計與工程之間關係的探索。 該俱樂部四面環山,整個設計方案依託地勢,融入周邊環境,與大自然交相呼應,其有機的建築語言營造出無與倫比的空間體驗,引導身在其中的人信步漫行。山頂俱樂部坐落於俯瞰城市的高山,從擁堵的城市中抽身而出,脫離了密集都市環境,與周遭的地理和水域融為一體。整個建築主體可被視為不同橫向切分的體量,互相交疊,組成俱樂部的一系列功能空間。
蛇形北畫廊 (殼體結構模型),倫敦,2009 - 2013
殼體結構模型
2009 - 2013
倫敦
蛇形畫廊信託基金
蛇形北畫廊坐落於倫敦肯辛頓花園,是當地新文化地標,它的前身是一座二百年歷史的火藥庫,火藥庫因此受到保育,畫廊的落成更突出這座古蹟的歷史意義,還開闢了一處可供公眾參觀的藝術空間。富有當代氣息的輕盈結構翩然降落在歷史古蹟旁邊,比起永久建築,她更像一間臨時展館。畫廊採用二十一世紀的拉伸結構,外觀輕靈通透,似要振翅欲飛,與方正端莊的磚石火藥庫相映成趣。起伏的穹頂將物料的可能性推至極限,而且是ZHA首次將貝殼狀及拉伸結構等弧形表面設計付諸實行。
流動的藝術 - 香奈兒當代藝術展館(殼體結構模型),香港 / 東京 / 紐約 / 巴黎,2008 - 2011
殼體結構模型
2008 - 2011
香港 / 東京 / 紐約 / 巴黎
香奈兒
流動藝術館的有機形態源自大自然中的螺旋形結構。ZHA跟據對大自然結構的探索從而設計出展館內的優美流動空間。螺旋形結構令整座展館可以向外擴展,形成充足的公共空間,包括入口附近面積達128平方米的平台。展館的外型設計近圓環狀,構成基本的展覽空間形式,扭曲的環面為展館外圍製造出不同的展覽空間。展館中心有一個65平方米的庭院,庭院引入自然光,是訪客休憩和回味展覽的好地方。通過這種方式,建築有助於將藝術觀賞轉化為一種集體體驗。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殼體結構模型),巴庫,2007 - 2012
殼體結構模型
2007 - 2012
巴庫
阿塞拜疆共和國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毗鄰巴庫市中心,屬於地區重建發展計劃的重要一環,而這建築堪稱當代前衛實驗性建築的代表作。其設計原意是創造一個流暢的空間和建築,與巴庫市隨處可見、龐大刻板的單棟式建築形成鮮明對比。建築物與周邊廣場和公園都刻意採用能夠吸引訪客進入的設計,營造出平易近人的共享空間。中心設有國家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和一間可容納1,000座位的綜藝館,建築物內所舉辦的活動呼應了建築物本身的形態,穹頂接近中間的位置驟然滑降,從而影響了室內區域的劃分。
倫敦水上運動中心(殼體結構模型)
殼體結構模型
2005 - 2011年用作奧運比賽場地; 2012 - 2014年轉為傳統模式
倫敦
奧運交付管理局
倫敦水上運動中心位於史特拉福的奧林匹克公園,最初用作2012年倫敦奧運會及殘奧會的主要場地,現已改為大型室內社區文娛體育中心。如波浪起伏的穹頂將室內分成不同區域,包括兩個50米游泳池、跳水池和觀眾席。其他設施則位於承托穹頂的部分,包括有托兒所、健身室、訓練區及更衣室。建築反映ZHA透過創新設計及物料運用來提升建築物本身的價值,同時保留其實用性、功能性和可持續性。中心在奧運會與殘奧會期間的表現獲官方讚揚,而中心改為社區文娛體育中心後,其使用人次已遠超預期。
- 機器輔助設計 -
Thallus, 2017
2017
與 AiBuild 及 Odico Formwork Robotics 合作
優質聚乳酸塑膠 (PLA) 和 Formfutura 白色打印物料
機器生產的衍生式設計雛型。透過機械熱切割泡沫建模,以機器打印出超過七公里長的連續塑料線材。
科學博物館溫頓數學展館:莢艙肌理結構的設計史
以一代代不斷發展的設計,解決互相衝突的制約條件,例如空間規劃、訪客體驗、肌理接合與結構需求、光線等。
科學博物館溫頓數學展館:展品位置的流場視覺化圖, 倫敦,2014 - 2016
2014 - 2016
倫敦
石膏三維打印
流體中的湍流方向及強度視覺化圖。
科學博物館溫頓數學展館:樓層及長椅的的流場視覺化圖
- 數位木材 -
風化木集成膠合板雛型剖面,羅阿坦島,2021
2021
羅阿坦島
由胡克公園 Circular Factory 贊助
木材
這個雛型展示了由建築項目附近機器製造的數位化端到端工具鏈。集成材採用定製的層積膠合方式製成。集成元顆粒根據主曲率軸線排列。單曲面的幾何特徵令木材可在數位自主供應鏈中,使用電鋸進行機器切割。為了測試定製方式,部分保護層曾暴露在各種氣候條件中長達十四個月之久。
住宅大廈單位室內剖面圖,羅阿坦島,2020 - 興建中
2020 - 興建中
羅阿坦島
與 AKT II 及 Circular Factory 合作
石膏打印
住宅大廈單位(RBU)的四體素棕櫚葉「palapa」高屋頂、夾層樓面及室內裝修。
彎板機研究模型,2021
2021
與卡加利大學綜合設計實驗室合作
夾板、金屬棒及熱塑性聚乳酸塑膠
用於製造彎曲部件的模擬驅動針板研究模型。
數位驅動彎板機複製品,比例1:2,2021
2021
與卡加利大學綜合設計實驗室合作
石膏打印及熱塑性聚乳酸塑膠
對應彎曲部分控制點的電動驅動銷板。活塞由電動摩打驅動,並且在彎曲木材膠合層積部件的製造過程中受到數位控制。
彎曲層壓空間結構節點,2021
2021
與卡加利大學綜合設計實驗室合作
1/4 及 1/8吋「橡膠」夾板
膠合層積木材部件,使用數位輔助驅動的針板拗彎。節點層板以激光切割出不同寬度和層數,務求符合不同位置的載荷集中系數。「橡膠」夾板中有一層夾層,令夾板更加堅韌、容易彎曲。
空間彎曲層積木材結構比例模型,Digital Futures 2021展品
2021
與卡加利大學綜合設計實驗室合作
石膏打印
運用三維圖解靜力學、以膠合層積木材組合而成的支柱結構。結構部件使用彎板機以數位控制方式製造。節點層板以激光切割出不同寬度和層數,務求符合不同位置的載荷集中系數。
Disruption Days 垂直通道及周邊設施的概念模型,墨西哥城,2018
2018
墨西哥城
石膏打印
大廈內業主自住以及出租單位的分佈研究模型。連接樓層和單位的垂直通道周圍建有共享社交空間和平台等設施。
Disruption Days 大廈內業主自住兼提議出租的房屋單位分佈研究模型,墨西哥城,2018
2018
墨西哥城
石膏打印
大廈內業主自住以及出租單位的分佈研究模型。連接樓層和單位的垂直通道周圍建有共享社交空間和平台等設施。
- 虛實整合—元宇宙 -
遊戲流程中的玩家造訪路徑,2021
2021
與騰訊、《PubG Mobile》手機遊戲合作
石膏打印及有機玻璃
這是為大逃殺遊戲類型而開發的手機版遊戲結構,旨在透過不同的流程策略,探討視線及視線範圍等幾何屬性。模型展示出遊戲流程,每條不同顏色的玩家路徑代表個人玩家,並追蹤了玩家各自的遊戲策略、移動及交流軌跡。
網絡都市培養計劃—廣場,2021
2021
石膏打印
元宇宙城市的研究,展示了重點建築物及總體規劃佈局。
網絡都市培養計劃—展覽建築,2021
2021
石膏打印
元宇宙城市的研究,展示了重點建築物及總體規劃佈局。
- 功能圖像顯示圖 -
Cirratus 花瓶,2016
2016
與XTreeE合作
混凝土
揉合設計美學、人體工學及實用功能的現代化中式餐具。Cirratus重新演繹了建築師艾爾華‧亞圖(Alvar Aalto)設計的經典花瓶,借助層層疊加的大型混凝土打印過程,重新審視「微分增長」的概念。度身定製的演算法製造出符合限制條件、卻又非常複雜的雙曲率幾何結構。
地鐵站頂蓋的研究模型,2019 - 興建中
2019 - 興建中
第聶伯羅
石膏打印
一組根據參數圖所產生的超薄波紋鋼殼建築設計結構,此設計將應用為第聶伯地鐵新擴建路線的入口簷篷。
Striatus 行人拱橋,3D打印混凝土欄杆磚塊,2021
2021
雙組 (2K) 混凝土墨水打印
項目由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Block研究小組 (BRG)、Zaha Hadid Architects電腦運算及編程設計部 (ZHA CODE) 及 incremental3D (in3D) 合作開展,並於 Holcim 協助下得以實現。
典型的擠壓式 3D打印是以平行層累積出打印物體,Striatus行人拱橋項目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採用雙組(2K)混凝土墨水以及相配套的打印頭和泵送裝置,精準地打印出不均勻層和非平行層。這種新一代3D混凝土打印技術與拱形砌體設計相結合,生產出的構件可以在無需任何加固或後加拉力的條件下實現承重。©️ BRG, ZHA, IN3D
- 曲面及可展曲面 -
曲面摺疊搖椅研究模型,2013
2013
與倫敦建築聯盟設計研究實驗室合作
聚丙烯板
曲面摺疊搖椅的研究。探討如何利用曲面幾何,透過考慮壓折模式和隨後的摺疊位置,以金屬板製造出堅固的結構。
曲面摺疊桌子研究,2014
2014
與Robofold合作
聚丙烯板
曲面摺疊桌子檯角的詳細研究。模型由一塊平整的塑膠板摺疊而成,並沿著單曲面的標線方向穿孔,進一步輔助及強調摺疊的過程。
曲面摺疊穿孔大餐盤研究,2014
2014
聚丙烯板
由平板折疊而成的餐具研究模型。
曲面摺疊皺褶式簷篷,2014
2014
石膏打印
這份概念設計練習嘗試將建築幾何學中正在進行的的建造技術研究應用於餐廳簷篷這種商業設計當中。這個方案探討了眾多研究課題,包括結構幾何、曲面摺疊及木建築結構。
Volu 餐亭,2015
2015
與One to One合作
石膏打印
Volu是結合計算型設計、輕量化工程及精密製造於一體的當代餐亭,其設計形態反映出製作過程的構造。餐亭依靠數位工序產生,部件大部分是單曲面結構。
- ZHA 作品模型 -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北京,2012 - 2019
2012 - 2019
北京
北京新機場建設指揮部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位於大興區,距離北京市中心46公里。航空大樓的設計佈局呼應了中國傳統建築原則,以一個中央庭園為中心,向外延伸出圍繞著中心、相互聯繫的空間。這個設計有助於引導乘客經過航空大樓的中央大庭院前往相關的離境、入境或過境區。 六條漏斗形支柱從航站樓的穹頂延伸至地面,除了起到支撐作用,將自然光引入室內,令旅客匯聚到中庭。自然光還可以透過天窗照射下來,為航廈提供一個直觀的區域劃分,使旅客更易抵達或離開登機口。
東大門設計廣場,首爾,2007 - 2014
2007 - 2014
首爾
首爾市政府
東大門設計廣場,簡稱DDP,坐落於歷史悠久的東大門區,是首爾的文化樞紐。 DDP是首爾當代文化、自然與歷史三者之間的橋樑。設計將廣場與公園融為一體,模糊了建築物與大自然之間的界線,形成了一個連續、流動的景觀,將城市、公園和建築扣連在一起。其多變的建築形態營造了層與層之間的鏤空空間,從中可窺探地下樓層的展覽廳。公園的設計靈感來自傳統韓式園林的空間佈局:室內室外並無明顯劃分,層次錯落有致,呈水平橫向發展。
無限極廣場,廣州,2016 - 2021
2016 - 2021
廣州
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
無限極廣場是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的全球新總部。項目樓高八層,置中的採光廣場十分開揚,兩座建築物並列兩旁,透過連廊互通,構成一個「無限之環」,俯瞰有如「∞」字。設計融合戶內外空間,形成強烈的群體意識,迎合公司文化。 連廊不僅連接了辦公室與購物及餐飲區,其中更設有健身室、休憩空間以及餐廳、咖啡廳等,為員工提供互相認識及交流的場所,有助個人身心健康和群體發展。
奧普斯大廈,杜拜,2013 - 2020
2013 - 2020
杜拜
Omniyat地產
奧普斯大廈位處尊貴的水濱地段,屬於杜拜全新商業灣區項目的一部分,建築物內部設有服務式公寓、高級酒店、商務客房及辦公室。大樓被設想為為一個具功能性的基座和懸浮在地面上的立方體,中間不規則鏤空的幕牆部分採用了有色雙重玻璃,擴闊室內視野並增強整體空間透視感。奧普斯大廈是杜拜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白天時,中間鏤空的部分有助配合展現建築物的整體形態,而每當夜幕降臨,鏤空的位置則亮起燈光,成為城市天際線的一大亮點。
獨角獸島總體規劃,成都,2018 - 興建中
2018 - 興建中
成都
成都天府新區投資集團
獨角獸島總體規劃項目位處天府新區,佔地總面積為67公頃。項目落成後將促進中國數碼經濟的持續增長,同時為中國及國際公司員工創造優質的居住和工作環境。 島上有大量公共綠化用地、水資源保護設施和改善了區內連貫性,有助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及工作環境,實踐將改善居民福祉定義爲衡量建築效益的標準。獨角獸島中央廣場及地鐵站周圍的建築群呈輻射狀佈局,有助縮短島上平均步行或騎單車的路程。
倫敦水上運動中心,倫敦
2005 - 2011年用作奧運比賽場地; 2012 - 2014年轉為傳統模式
倫敦
奧運交付管理局
倫敦水上運動中心位於史特拉福的奧林匹克公園,最初用作2012年倫敦奧運會與殘奧會的主要場地,現時已改裝成大型室內社區文娛體育中心。如波浪起伏的穹頂將室內分成不同區域,包括兩個50米游泳池、跳水池和觀眾座席。其他附屬設施則藏於承托穹頂的看台部分,包括嬉水池、健身室、訓練區和更衣室。設計展示了ZHA透過創新設計及物料運用來提升建築物價值,並同時保留其實用性、功能性和可持續性的應用手法。 中心的建築形態概念來自水流漫動的姿態,波浪形的穹頂從地面掀起,再向上延伸,與流經奧林匹克公園的河面交相輝映。
日本新國立競技場,東京,2012 / 未建成
2012 / 未建成
東京
日本體育振興中心
日本新國立競技場的設計原意是要與東京的都市環境融為一體。體育館坐落於鬧市中,集碗形體育場、支撐骨架、膜結構和博物館展廳於一身,組成一座結構複雜、但外觀輕盈並具有凝聚力的建築物。體育場頂部的弧線輕易融入周邊的城市景觀,穹頂由長跨距的弓形骨架搭建而成,再由半透明的輕量膜結構系統支撐。這個獨一無二的結構看起來非常輕盈,場館的立面輕輕觸碰地面,向外延伸出,形造優美俐落的訪客入口。堅固的穹頂骨架與半透明拉伸膜結構的輕盈感形成對比,為場內空間提供鮮明個性。
- 垂直都市主義模型 -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上海園區,上海,2020 - 興建中
2020 - 興建中
上海
CECEP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的新上海園區佔地面積達218,000平方米,為上海在能源節約、高效利用及可持續發展方面樹立起新基準。多用途的園區每個設計和建造環節都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精神,旨在成為上海「最綠色的」建築,同時在中國三星級綠色建築標識嚴格的評估標準下獲得超過90分的評分,而這也是當今於上海獲得最高評分的建築物。 塔樓的設計猶如相扣的環,令整體規模看上去比實際小,在升高的一系列戶外空中大堂,將室內與室外連接起來的部分製造出公共空間。
水星大廈,帕斯維爾,2017 - 興建中
2017- 興建中
帕斯維爾
Mercury Towers Ltd.
模型由Mercury Towers Ltd. 提供
水星大廈坐落於馬爾他最具活力的社區帕斯維爾區,經過改建及翻修後,現設有住宅公寓和一間精品酒店。建築物為島上的居民和遊客創造了新的公共空間和便利設施,透過開闢公民用地和增加有限的住屋供應,來應對帕斯維爾區面臨的不同城市挑戰。 大廈樓高31層,佈局符合現時的街道走向,融入城市肌理,減少佔地面積,盡量增加新廣場的公共空間。塔樓的構思為兩個垂直層疊的部分,重新佈置的結構更好地劃分出內部不同的功能區域。無論日夜,此地都將成為鄰近社區的中心點。
C塔大樓,深圳,2020 - 興建中
2020 - 興建中
深圳
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建設辦公室
C塔大樓坐落於深圳新金融中心「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內。大樓設計以兩座塔樓為主體,並以多層平台互相連接,與鄰近的公園和廣場直接相通,基座化身成梯田般的結構,拾級而上,延伸到塔樓之中。 這種設計彷彿在邀請公眾走進建築物內部,享受連廊裡的文化優閒設施和深圳市全景。C塔大樓的階梯式基座與公園融為一體,公園則與塔樓低層的市民廣場彼此連通,讓人們可以直接步行至地下的公共交通轉乘處,並且為地下層引入充沛的陽光。
裕隆城,台北,2009 - 興建中
2009 - 興建中
台北
裕隆集團
裕隆城位於新北市,佔地面積360,000平方米,分為商業區和住宅區兩個部分。裕隆城的設計概念源自一束花束,落成後成為市內新地標。整個商業區(購物中心、美食廣場和停車場)設於基座內部之中;基座之上是三座住宅塔樓,大廈之間樓頂空間互通,更設有游泳池和天際花園。
解放者公寓,布宜諾斯艾利斯,2016 - 興建中
2016 - 興建中
布宜諾斯艾利斯
Grupo Portland建築集團
ZHA為這幢坐落於布宜諾斯艾利斯核心地帶的奢華公寓提供室內裝潢設計。公寓大樓可供出售的總面積達40,000平方米,位置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解放者大道是市內的黃金地段,地理位置優越。從公寓往外眺望,可以看到巴勒莫湖、高級賽馬場和馬球場。每間公寓的面積大約為200至500平方米。
文華東方酒店,墨爾本,2016 / 未建成
2016 /未建成
墨爾本
藍夢集團
文華東方酒店為多用途建築項目,樓高185米,坐落於墨爾本中心商業區,建築內部劃分零售、酒店、商用及住宅區,其中包含多種不同的公寓類型。 獨特的建築幕牆設計由優美的弧形列柱所組成,媲美雕塑作品。大樓以混合多用途的內部分區為靈感,把整體結構細分成幾組層區段落,外型看似疊起的「花瓶」,每一組「花瓶」則用以容納不同用途。「花瓶」之間設有互通的公共空間,為公眾和住客帶來全新的城市生活體驗。
千號館,邁阿密,2012 - 2019
2012 - 2019
邁阿密
1000 Biscayne Tower, LLC
千號館樓高62層,是一幢坐落在邁阿密博物館公園對開的住宅大廈。外露的結構設計,即「外骨骼」,令居住空間不受內部的樑柱阻隔,展現流動建築形式與先進工程學的結合,體現高層建築研究成果。 流暢的框架將修長的建築包圍起來,並以一個連貫、統一的結構,將塔樓與基座互相連結,與典型高樓位於基座上的配置設計不同。框架從樓頂到底部一氣呵成,基座的立柱在上升過程中,於大廈的四角呈扇狀展開,形成堅固的風道,使建築物能夠經受邁阿密的強風。
OPPO 總部大樓,深圳,2019 - 興建中
2019 - 興建中
深圳
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OPPO新總部大樓展現了公司的品牌哲學。由四座互相連接的塔樓組成,OPPO總部大樓的設計將傳統的塔樓建築結構變成修長弧形設計,將整體建築分成兩部分,營造出一種微妙的協諧關係。建築物的「核心筒」被安放在大樓外部,使大樓的外觀呈線性和弧形,扭曲至能讓內部的人觀賞到最佳灣區風景的理想角度。這樣的處理令中央空間大開,員工能夠不受阻礙地自由走動、交流,景觀開揚,在各座塔樓之間營造出緊密的垂直連結。
麗澤 SOHO,北京,2015 - 2019
2015 - 2019
北京
SOHO中國
麗澤SOHO位處北京市西南的麗澤路,樓高45層的建築物由兩座塔樓獨立組成,其高效的結構框架,可為每座塔樓減少結構上的負擔。麗澤SOHO與商業區地鐵站相鄰,此處將為五條新地鐵線路的交匯點,其中一條地鐵隧道將建築所在地沿對角線一分為二,於其正上方的塔樓同樣被分成與之相對的兩半,被一體化的幕牆外殼包覆其中。兩座塔樓之間的延伸空間貫穿了整座建築物,高達194.15米,形成世界上最高的中庭。
忠利集團大廈,米蘭,2004 - 2018
2004 - 2018
米蘭
CityLife Consortium
忠利集團大廈是意大利米蘭CityLife總體規劃項目的一部分,位於城市地鐵路Tre Torri站上方。CityLife 是米蘭自130年前森皮奧內公園(Parco Sempione)對外開放以來該市最大的新市民空間和公共公園,打造出全新的市民空間、公共公園及住宅區、購物區以及公司辦公室。 忠利集團大廈於所有國際效能基準方面均表現出色。建築物所採用的雙層幕牆讓遮光百葉窗能夠通過兩側的玻璃窗為每個樓層提供高效的環境控制,確保最佳的節能效果,使其獲得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頒發的能源與環境先導設計(LEED)鉑金級認證。
南京國際青年文化中心,南京,2011 - 2017
2011 - 2017
南京
河西新城區開發建設指揮部
南京國際青年文化中心坐落於南京市的中心商業新區,包括一個106,500平方米的會議中心,兩座總面積達258,500平方米的塔樓建築,另置100,000平方米的地下空間,以及位處城市中軸線盡頭與江岸交界的廣場。 外牆設計參考了整體建築在抵禦風雨時的最佳角度,令灰塵不易殘留在外牆上。大廈幕牆的面板與門窗結構均為中空,除了減少碳排放,還能保存熱能。南京國際青年文化中心將冷卻、發熱和提供動力三者的科技結合起來,節能率能達到65%。
麗敦豪邸,新加坡,2007 - 2014
2007 - 2014
新加坡
凱德集團牽頭財團
新加坡麗敦豪邸的發展規劃項目,其中的高層住宅項目包含七棟150米高的公寓大廈,以及十二間半獨立式別墅。建築師根據周圍的道路、樓宇和地形來考慮項目的總體佈局,將屋苑與相鄰的環境連繫起來。 這個住宅項目的施工充滿挑戰,地盤底下有兩條使用中的地鐵隧道,還有貫通馬來西亞至新加坡的主要地下水道。住宅大廈僅佔整個項目面積的22%,加上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和系統,令計劃獲新加坡建設局綠色建築標誌超金獎,在能源效益及宜居條件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性認可。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香港,2007 - 2014
2007 - 2014
香港
香港理工大學
這座15 層高的城市塔樓容了納構成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不同項目,包括以研究為主導的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學院。 建築物座落於理工大學現有校園東北端的一個狹窄且不規則的地點上,可容納一千八百多名學生和工作人員。建築設計打破了經典的「塔樓與基座」類型,形成一個無縫的組合,將設計學院內部與外部更廣闊的校園空間連結起來,從而鼓勵各種設計課程之間的跨學科參與。
The Henderson,香港,2018 - 興建中
2018 - 興建中
香港
恒基兆業地產
模型由恒基兆業地產提供
The Henderson 座落於香港中央商務區中心地帶,樓高36層,取代了原有的多層停車場,在遮打花園附近開闢了一片城市綠洲。 整體設計重新詮釋了含苞待放的紫荊花蕾的結構形態和層次感。建築物地基抬升至地面之上,為庭院和綠植花園提供庇護,與周邊的公共花園及公園連接,好讓這種靜謐的戶外氛圍流入寬敞的室內公共空間。而大樓外部工藝精湛的弧形玻璃幕牆,則增強了室內空間與週邊的綠化地帶及周邊城市環境之間的無縫連接。
新濠天地摩珀斯酒店(展示模型),澳門,2013 - 2018
2013 - 2018
澳門路氹
新濠博亞娛樂
中國有豐富的玉雕傳統,其特有的曲線感賦予了ZHA設計新濠天地摩珀斯酒店的靈感,以創新的工程技術和井然的聚合方式將該酒店引人注目的公共空間與寬敞的客房完美結合。 整座建築被構想為一個豎立受擠壓的長方體,中央不規則的鏤空結構形成了連接城市和酒店內部公共空間的「都市之窗」,塑造了其獨特的建築形態,給公共區域帶來全新的定義與體驗。
新濠天地摩珀斯酒店(中庭設計研究),澳門,2013 - 2018
教學資源
展覽手冊(下載 PDF)
活動及公眾服務
網上節目: |
大師班 X 網上論壇環節 |
主題: |
Vertical Urbanism - The current practice in Asia and its future |
日期: |
二零二二年三月二十四日 (四) |
時間: |
5pm – 5:30pm HKT 大師班 |
專題演講講者: |
▎主題演講者 ▎
帕特里克 · 舒馬赫, Zaha Hadid Architects 董事長
▎專題討論講者 ▎
▎主持人 ▎
陳詩華,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HKDI) 學術發展主管
陳君宇,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HKDI) 建築設計高級文憑課程主任
|
語言: |
是次網上活動以英語進行,活動將不設任何即時傳譯
|
前往: |
ZOOM Webinar
|
重溫: |
https://youtu.be/xThF7g8uH_U |
展覽導賞
如有關於團體展覽導賞安排的查詢,請致電3928 2566或電郵至kdi-gallery@vtc.edu.hk,與學院外事處展覽部行政助理李小姐聯絡。
參觀展覽
展期
19.01 - 13.06.2022
(逢星期二休館)
開放時間
10:00 - 20:00
地點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HKDI Gallery
新界將軍澳景嶺路3號
(港鐵調景嶺站A2出口)
查詢
hkdi-gallery@vtc.edu.hk / +852 3928 2566
*為保障每個人的健康,我們限制每日入場人次,如參觀展覽,請先到網站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