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DI 社會設計工作室於2013年夏天成立,是一個全新的跨學科研究小組,旨在提供一個社會設計的研究平台,為設計提倡新方向、新領域−由設計師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改革。「HKDI 社會設計工作室」是「社會創新與可持續設計國際聯盟」 (DESIS International Network (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會員之一。
該國際聯盟與全球超過 50 個社會設計工作室共同合作,目的透過促進發展設計方面的國際知識及視野,並推動實踐社會設計,促使香港社會更進步、更美好。
項目
賽馬會「樹木再造」青年共創企劃
賽馬會「樹木再造」青年共創企劃
這是一個為期三年的計劃,將本地木材升級改造的願景變為現實。此計劃鼓勵青年了解本地樹木,融合社會創新設計和工藝,讓本地樹木資源重生,並推動「人樹共融」的社會理念。
第一期項目由2022年至2023年舉行,共有三個階段。之後每年都會再次舉辦,直至2024年,名副其實與「再造」相呼應。在一整年的活動中,「樹木再造」企劃提供了不同教育和社區參與活動,包括一系列的工作坊、考察、展覽、分享會及研討會等。
Facebook: www.facebook.com/jctreeup
IG: https://www.instagram.com/jctreeup/
Website: https://www.jctreeup.org/
HKMiX Series
HKMiX Series
HKMiX Series
香港製造.製造香港
企劃目的是透過與本地創作人Makers合作,共同發掘香港本土的工藝、設計、品牌及匠人/創作人精神(Craftsmanship)的新方向。在字典裡,Makers 不單指製造物件的人,亦是「創作者、建造者、出品人、建築師、設計者、發起人、發明家、創辦人、作者」等等的同義詞。雖然Makers 一詞在定義上很廣泛,但我們相信,真正為創作人下定義的,是將匠人精神、創作意念,以及價值體現的過程。透過跨界合作、共同設計,以及培育新一代的計劃,我們希望重新呈現屬於香港Makers的創作精神。
Makers (n.) [/ˈmeɪkə/]
-
A person that makes or produce something
-
Creator; Constructor; Producer; Architect; Designer; Originator; Inventor; Founder; Author
企劃內容:
#001 Our Makers of …Documentaries of Hong Kong Makers「香港製造 製造香港」
透過影像紀錄本地Makers 的信念和價值。而製造的過程是以雙手去實踐創意和個人所相信的價值,也是創造這個地方的過程。
#002 Co-Creation: An New Approach of Making 跨媒體共同創作: 製造新方案
我們相信,共同創作不只是技術、工藝、設計方法的交流,而是不同背景、思想、價值的人共同發掘新方向的過程。透過連結不同本地創作單位,為香港社會及文化產業發掘新一種創新、設計、工藝的製造新方案。
WELL-BEING: NEW NORMAL 「香港新常態」獨居長者
WELL-BEING: NEW NORMAL 「香港新常態」獨居長者
WELL-BEING: NEW NORMAL 「香港新常態」計劃期望透過一系列專題社會設計研究提高香港社會對不同社群生活及身心發展質素的關注和了解。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間,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模式及對生活的看法都無可避免地經歷重大的改變。然而,在這些轉變之中,獨居長者所面對的影響似乎比其他社群都重大,包括他們所要面對的風險和生活上作出調適的需要。有見及此,這次計劃將以獨居長者的生活新常態作為研究的重點,希望透過關注及了解香港老年人於疫情下社會新常態的生活各類活動,從而制訂出更適切當下處境的指引及輔助守則供以下相關方面使用 一. 設計師作為設計專業上之參考 二. 協助市民大眾如何考慮合適的環境、設施及流程,為獨居長者提供更適切照顧和日常生活安排。
本次計劃由兩位新晉社會研究及城市設計師陳煒軒及區澤名主導,以駐校設計導師的身份,帶領一班室內設計的學生為香港的居住環境作出研究。作為香港未來的設計師,學生們得以在指導之下發掘更多社會設計研究的知識,將設計思維應用於社會議題上。透過培養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度和獨立創意思考能力,我們相信這群學生能夠為香港社會及本地設計產業提供更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貢獻。
HKDI X市區重建局學建關愛計劃-回收再造「多用百寶箱」
HKDI X市區重建局學建關愛計劃-回收再造「多用百寶箱」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學生參與市區重建局推行學建關愛義務工作計劃,為改善舊區基層市民的生活環境提供切合需要的設計方案和家居用品。市建局開展「學建關愛」義務工作計劃,目的是建立一個合作平台,讓大學及大專院校的學生,和地區組織及市建局的義工,一同身體力行走入舊區,透過各類義工服務,表達對舊區居民的關愛,同時推動年青一代認識社會,促進學生的多元體驗學習。計劃招募大學和大專生,夥拍地區組織舉辦不同類型社區活動,回應基層市民的需要。
市建局又與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學生合作,利用舊木材和回收紅酒箱等材料,為居於深水埗劏房的兒童創造「多用百寶箱」,改善他們的學習環境。百寶箱設多重間隔放置文具、書簿和平板電腦,還附設LED磁吸燈管,讓兒童有充足光線學習。為照顧疫情期間網上學習需要,百寶箱也增添手機屏幕放大器,方便沒有平板電腦的兒童輕鬆學習。
社會設計參與計劃 - 香港微型/共同居住
社會設計參與計劃 - 香港微型/共同居住
土地短缺和高樓價一直是香港生活的核心問題之一 ,為激勵設計學生以設計方法解決生活問題,HKDI社會設計工作實聯同HKDI建築、室內及產品設課學系及James Law Cybertecture於二零一八年四月至五月合辦名為「社會設計參與計劃 - 香港微型/共同居住」的社會設計企劃。企劃邀請了HKDI建築、室內及產品設課學系的室內設計高級文憑、建築設計高級文憑以及傢具及時尚產品設計高級文憑的學生參與維期一系列一個半月的設計活動,當中包括研討會,工作坊和設計論壇,並與著名設計師羅發禮進行交流,一同想像及創作未來生活。企劃亦會展出OPOD 水管屋以讓公眾可以更了解共同居住的創新設計概念。
Open Dementia and Magic:透過擾亂日常生活來感受老人癡呆症
Open Dementia and Magic:透過擾亂日常生活來感受老人癡呆症
2015 年夏季,賽馬會耆智園委託HKDI 社會設計工作室為香港市民設計並製作了一套「同理心工具」。這些工具需要讓人們更好地了解癡呆症。這套工具自 2016 年 4 月推出以來,我們已在香港各社區展開相關培訓。
為了提高設計的參與度,HKDI 社會設計工作室出版了一個 A2 小冊子來解釋設計原理。
1.癡呆症的人物設定
- 長生不老:強調癡呆症是一種病症,而非自然老化過程。換句話說,癡呆症不是老年人的自然特徵,且不應認為它屬於任何社會類別或具有一定的年齡、性別甚至種族屬性。
- 非人類:擁有人類的體格,能夠執行日常任務,並具有面部表情,可以顯示角色心理狀態。
- 取名為「腦人」:參考「癡呆症」這個中文術語,我們決定將大腦作為角色的主要特徵,並且在大腦上加上一塊擦膠,以代表器官的退化。
- 不設防癡呆症城市地圖
- 提出一個顛覆性的問題:「如果城市裡的每個人都患有癡呆症,該怎麼辦?」
- 由於「腦人」是「不設防癡呆症城市」的主要人口,因此地圖也表明,不正常、無理性和非尋常不是癡呆症症狀或病症的固有特徵,這一看法是透過環境,也就是城市裡的其他人形成的。
3.癡呆症對象
- 十一套「癡呆症對象」:有癡呆症的對象,可以神奇地使參與者在短暫的時間內變得癡呆。
- 這些「癡呆症對象」可以透過三種方式幫助人們體驗癡呆症:
A.致殘工具:使人喪失能力的刺激工具。
B.混淆工具:使用戶感到困惑的精神錯亂工具。
C.表現工具:讓用戶在一個組中「表現出」癡呆症狀的擾亂性遊戲。
死過界:設計生與死
死過界:設計生與死
2013年七月,HKDI 社會設計工作室與社會與陳偉霖(死亡教育倡議者及社會運動家、皮膚癌患者)合作推動「社會設計X死亡教育」的活動:「死過界:設計生與死」。是次活動希望透過設計實驗讓不同背景的公眾能夠參與設計的過程,對死亡教育和日常生活的關係進行探索。維期兩個月的協同設計(Co-Design)過程超過300位HKDI學生及100位長者參與。在於2013年的十至十一月,我們舉辦了即與設計展及生命探討的交流工作坊。超過五十張「概念桌」誠邀市民共同探討生命和死亡之間的新概念:生死殯葬。當中亦展出以下不同主題的設計企劃成品:
- 不老志STORIES Project :捕捉香港老人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從而展現每一位被訪者生命的獨特一面,回憶生命中的故事
- 造夢紀 IMAGE Project : 設計學生為十位參加長者重新設計髮型、化妝以至造型,透過人像攝影訴說老人的生命故事
- 空間轉SPACE Project :學生透過探索、討論死亡的設計習作,製作模型及圖表,展示獨特新穎的葬禮及墳場設計空間
- 信物記OBJECT Project:學生與長者認論時間及死亡的概念,並採用他們的生活故事設計別開生命的信物及殯葬產品。
聯絡我們
聯絡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C座C819室
Thank you!
You have successfully submitted your inquiry. Our staff will come to you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