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

藝術科技:影像製作的未來

30.03.2022
HKDI
推介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創造的虛擬角色

虛擬角色已經存在頗長一段時間。許多亞洲千禧一代仍然記得初音未來的歌曲出現在他們的 MP3播放列表中。將近15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認為這種趨勢不會很快消失。事實上,它的增長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每季都會邀請數十名虛擬意見領袖參加一流的時裝秀; Mega K-pop 經紀公司推出了首個擁有虛擬角色的女團; 參加全球小組討論的嘉賓將帶着他們自己的虛擬角色出現在會場。現在可能是真人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的最糟糕時期,但它無疑是虛擬人物綻放希望的春天。

螢幕上正帶領伴舞翩翩起舞的女性偶像不論是從舞姿或妝容皆奪人眼球。不同於其他時下活躍於演藝界的明星,這位名曰Yedda的女性竟然是一位虛擬人物。

虛擬偶像Yedda由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數碼媒體學系師生共同創作。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數碼媒體學系動畫及視覺特效高級文憑畢業生鍾嘉淇(Fay)及鄧百衡(Dennis) 皆有份參與。談及此項目,他們表示:「我們都希望這角色比較貼近年輕人,不停研究一些受他們愛戴的藝人,例如南韓知名女藝人IU(李知恩),希望融合有關元素及特質去創作。」在兩人的深入調查中, 亦有許多其它案例為Yedda帶來靈感,包括日本虛擬女模特兒imma、電腦遊戲《英雄聯盟》推出的虛擬女子組合K/DA等。

在技術層面,Yedda的精準舞姿來源於後台操縱其動作的真實舞者。這位舞者需要身穿一套特製黑色緊身衣,內藏17個感測器,配備續航力達9.5小時的電池;結合身體動態捕捉系統Xsens,其無線接收範圍,可涵蓋室內50米至室外150米。同時,舞者還需配戴頭帶和手套,以捕捉其頭部及手部動作。

演出時,學生須同時控制另外4套硬件系統,調節虛擬偶像的動作與神情,包括操控實時鏡頭追蹤系統Ncam、身體動態捕捉系統XSen、表情捕捉系統Faceware、手部動作系統Manus等。Yedda總共擁有52個面部形態基礎,可以搭配組成無數種表情展現可能。在不同演出間,由於舞者更換,還需要每次演出前進行校準。

台前的短暫演出包含太多後台的精力,絕不容易。團隊骨幹成員只有6人,每次演出前均要綵排及多次校準,確保表演萬無一失。「手部和身體動作、臉部表情、鏡頭等,只要其中一處出錯,就等於全部出錯,這亦是每次直播表演緊張刺激的原因。」鍾嘉淇說。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虛擬製作出品

IT Sarah是一個由香港專業教育學院 (IVE) 李惠利院校資訊科技學科師生便運用MR技術製作出的虛擬人物。由IVE遊戲及動畫高級文憑學生設計Sarah的外貌,再運用3D動畫繪圖軟件構思虛擬影像的肢體及動作;而IVE多媒體、虛擬實境及互動創作高級文憑學生則在系統上調節 Sarah的動作,並安排將影像實時輸出,讓Sarah能夠與真人即場互動。

IT SarahYedda皆是令IVEHKDI師生自豪的虛擬製作出品,但這只是延展實境的開端。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 數碼媒體學系署理高級講師李智健就提到,疫情下媒體製作團隊於外景拍攝安排上或遇困難,間接推動『虛擬製作』技術的應用及發展。

Karma 是一個由HKDI學生製作的15分鐘延展實境短片。主題取材自cyberpunk 和偵探小說。數碼媒體學系動畫及視覺特效高級文憑畢業生林卓熙參與短片的特效製作。她認為製作期間最大的難點恰恰在於它和一般電影拍攝的區別。林卓熙解釋:「以往拍攝都是後期才加上特效,現時改為與拍攝同時進行,亦要配合導演、副導等要求,即場作改動。」

這不僅是對於學生的新體驗,對於教學者亦是如此。「以前教電影,分前期、中期、後期製作,視覺特效大多在拍攝後期才完成。現時最大分別,就是拍攝當日已準備好CG特效,供即時拍攝。」該系講師李智健解釋。

虛擬製作屬於政府大力推崇的藝術科技發展的一部分。本地電影製作公司Free D Workshop視覺特效指導林駿宇、流程技術指導張錦榮,以及HKDI數碼媒體學系講師李智健均指出,學界夥拍業界為學生提供實戰機會,對於培育相關人才攸關重要。

年輕一代電影人總想着要復興香港電影文化。對他們而言,儘早進入行業相較於長期待在學術界更具吸引力。在虛擬偶像「Yedda」畢業項目中,分別擔任虛擬美術指導(virtual art director)及技術總監(technical director)的兩位學生,雖然原本有意繼續升學進修,惟日前分別獲不同Arts Tech公司聘請,所以決定先轉戰職場,累積更多經驗。學校也支持學生積極進入工作的願望。院校亦設有互動職業配對平台,讓學生可透過自動配對工具,找到理想僱主,並提供雙邊選擇,同時讓「工搵人」,讓僱主接觸最近兩屆畢業生。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