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設計
Martine Bedin 回憶在孟菲斯設計集團的歲月。在那裏,家具超越功能,設計跨越界限。
2022年2月,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與Novalis Art Design和意大利駐港文化處邀請了 Martine Bedin為線上大師班主講,主題為「孟菲斯歲月」。講座同時也是給家具及時尚產品設計和室內設計高級文憑學生的 「Memphis: the Post-Contemporary Object」 項目的導讀。學生在了解孟菲斯的美學精神後,需要運用當中的元素,設計符合現今數碼網路美學的全新家具系列。家具原型將於八月在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李惠利)(IVE(Lee Wai Lee))的2022年 度設計展、國際設計家品展之「25 Years of Design」展覽及K11購物藝術館等地展出。
在致歡迎詞時,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學術發展主管陳詩華對孟菲斯設計集團的欣賞溢於言表。他說:「為何孟菲斯的設計如此吸引我?因為它給我的問題永遠多於答案。當你看見一件孟菲斯作品時, 你不僅要用大腦理解它的用途,還需用心去感受它的的設計。孟菲斯的作品就像是一首好音樂、一道美食,甚至是一個愛情故事。」
在線上講座上,當擁有工業設計師、 藝術家、建築師及教師等多重身份的 Martine Bedin被問及可否用兩個字詞來描述意大利著名建築師及設計師Ettore Sottsass時,她緩緩而堅定地說:「我說 不出來。只能用兩個字詞來形容他並不公平。」
當Bedin在米蘭初次見到Sottsass時,她還是一位23歲的學生。不久之後,他們就與其他幾位夥伴一起成立了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團體之一,孟菲斯設計集團。
Bedin坦言「心」是孟菲斯設計中重要的元素。「在孟菲斯,我們結合腦中所想與心中所願,有時結合得太多,還曾令我們陷入窘境,但那正正是我們做事的方法。」
要理解孟菲斯風格,便要先理解當時的社會境況。在孟菲斯誕生的數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後,人們無心關注色彩與繁複的設計細節,當時歐洲就被風格簡約的現代主義主導,像以勒·柯比意為首的設計師以最簡單的空間,演繹最強烈的現代感。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人們對很多事情並無把握,但他們更懂得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和生命。因此戰後重建、重新發掘生命的意義和重塑事物便成為了新常態。
1969年,Olivetti推出由Sottsass設計的全紅色Valentine便攜打字機,提出了科技亦可以擁有平易近人的外型的理念,因此一推出便風靡社會。汽車也一樣。 「外形隨著功能變化,亦隨著功能的夢想而改變。」Bedin解釋:「一輛車如果需要速度快,那麼它就要有猶如鳥或魚的外形。」
市場亦逐漸主導消費者,購物的選擇在市場所定的條件下作出。為了應付這個問題,70 年代的意大利設計系學生推動了「意大利激進建築運動」。他們討論大規模生產的害處和物體意義的喪失,這亦成為發展孟菲斯設計集團概念的開端。
看到孟菲斯家具大膽的色彩和高調的形狀,有人說孟菲斯的設計是童心的象徵,是抵制階級制度的政治宣言,也有人說它是悲觀主義者心中留下的幽默。創始人之一Bedin表示:「孟菲斯是一種國際語言,人們很快就能與它建立聯繫。孟菲斯是新的國際風格,與借鑒古典建築 的後現代主義不同,孟菲斯的靈感不是來自學術界,也許是來自鄉間,或者是異域的有趣房子。」
這些如今功成名就的設計師在創立孟菲斯時,都還只是初出茅廬的學生。在 Sottsass 的信任和支持下,他們將真實的自我和夢想投入在設計中。 Bedin 回憶她與聯合創辦人 Michele De Lucchi 一段關於 Sottsass 的談話:
「我們當時那麼年輕,他為何選擇我們?」
「他需要我們的能量。那種沒有任何背景和牽絆,純粹做設計的能量。」
「我們就像我們設計的物件一樣新鮮。」
集團於1981年籌備首屆孟菲斯展覽時仍是什麼都不會,未來境況未明,然而開幕後取得空前的成功,受歡迎的程度遠超他們想像。「直到今天我也不明白,人們為何對一場他們甚至不知道有甚麼看的展覽趨之若鶩。」Bedin說。
她為第一屆孟菲斯展覽設計了宣言, 但令她聲名大噪的,是一盞名為「超級燈」(Super Lamp)的可移動小型地燈。 Bedin解釋說:「我在巴黎讀書時已熱衷於小燈泡,什麼設計都要加上。那時我 需要在米蘭和巴黎穿梭,於是便產生這個有趣的想法:為何不做一盞可以像狗一樣跟在我身後的燈?」隨後,它便成為了孟菲斯展覽上最賣座的產品。「我想這可能是因為它也是那裏最平價的產品吧。」Bedin笑着說。
Bedin的作品玩味十足,也許是源於她珍視物品和視家具為朋友的態度。她說:「當你晚上在黑暗中不小心撞到一件家具,你一定是不開心的。但是當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我會向桌子道歉。」
這班設計師在年輕時因孟菲斯而成名,無論是一起還是分開,他們都不斷在成長。Bedin的超級燈也發展出自己的一片天。至於Bedin,她在這個行業內外開展了自己的歷練與修行。這些年來,她以 大理石、竹、陶土、玻璃等多種元素進 行實驗性創作,不斷拓寬其設計語言, 受到廣泛好評。
她說:「我們要不斷放眼遠方,新的思想與詩歌總會在那裏,靜待被挖掘和傳揚。 讓我們永遠擁抱夢想。」
Others
最新動態 | 1 January 2023
Mario Cucinella的 綠色建築觀
最新動態 | 1 January 2023
都市化的未來
最新動態 | 1 January 2023
虛擬實境應用設計—疼痛管理
最新動態 | 1 January 2023
感受生物工程的未來
最新動態 | 1 January 2023
為時尚界的未來採樣
最新動態 | 1 January 2023
不只是包裝這麼簡單
最新動態 | 1 January 2023
靈感源自蜘蛛的環保面料
最新動態 | 1 January 2023
真菌進佔奢侈品市場
最新動態 | 1 January 2023
重新思考:物質非物質
最新動態 | 1 January 2023
數碼物料對未來時尚界的重要性
最新動態 | 1 January 2023
元宇宙的真諦—去中心化
最新動態 | 1 January 2023
人工智能,從數碼系統的自動化到自主化
最新動態 | 1 January 2023
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最新動態 | 1 January 2023
木材再造的可能性
最新動態 | 1 January 2023
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