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浩瀚如煙海,而隨著社會大眾日益重視文化身份認同,各種文化復興項目亦相繼湧現。惟長期以來,人們焦點都往往放在廣為人知的正統文藝類門上。至近年,由於創意經濟崛興、市場和人口結構更生換代,加上社會意識抬頭,民間傳統工藝以其獨特人文色彩、技術造詣和貼近生活之特質,才成為文化創新的熱門對象。「Chinese is Cool」是文化企業家鄭志剛為 K11 Craft & Guild Foundation(KCG)最新提出的主題。作為KCG關注工藝項目之一的廣彩,亦通過各種嶄新的創作、營運和推廣方式為大家展現了,中國傳統工藝走向世界和走向未來的一個鮮明案例。
作為KCG創會董事,莫翠瑜女士表示:「我們以『Chinese is Cool』作為整體方向,其落點可以是傳統文化,也可以是新生代的設計和創意,以至時裝或建築,甚至近年十分流行的說唱音樂,它們既有中式元素亦包容西方演繹,讓傳統工藝融入當代的生活而擁有新的生命。我們揀選的工藝,貴精而不貴多,現在已增至八個項目,包括;廣彩、百寶嵌、螺鈿、描金、灰塑、木建築、緙絲、紅樓夢,都是對世界文化藝術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傳統工藝。」
KCG基金會以致力傳承與復興即將失傳的中國傳統工藝,建立工藝文化生態圈,為社會創造共享價值。其關注工藝項目首先登場的是廣彩。廣彩瓷器源自廣州,屬「釉上彩」即塗上白油後才繪色,是中國四大名瓷之一,以色彩鮮艷、構圖嚴謹、繪工精細而著稱。廣彩興盛於清代,已有三百年歷史,全名為「廣州織金彩瓷」或「廣州釉上彩瓷」。它揉合明代的古彩技藝,再仿照西洋畫法,既保留具中國神韻的東方元素,又雜糅了異國情調的西洋元素。
昔日的中國瓷器大多在景德鎮製成,再送到廣州轉運各地,因途中多有耗損,便改由景德鎮先製作白胎,再運往廣州上彩燒瓷,完成後運到國外。以「中西合璧」著稱的廣彩在歐洲市場獲得空前成功,成為極受歡迎的出口瓷,對中西文化交流貢獻重大。2008年,廣彩瓷燒製技藝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莫翠瑜表示:「許多中國傳統工藝對世界文化藝術都有所影響,以至在18世紀才出現『中國風』(Chinoiserie)這詞語。這種藝術風格專指歐洲人以中國或東亞文化作為靈感來源,並添加想像的新創作。中國風揉合了東方與西方的特質,是東西文化交流的融合的結果。廣彩由17世紀末葉傳出去,在18世紀更影響了歐洲近百年。當時外國人加以學習後,又添上自己想法成為他們的『二次創作』,以至他們的巴洛克及洛可可風格,便都帶著中國風的影子。」
KCG尤其重視文化研究和藝術創作的結合,傳統技藝與當代設計的聯乘,為工匠提供展示和推廣平台,教育和宣傳並行,觀賞和實用兼顧等等。莫翠瑜解釋說:「現代化和時尚化是我們堅持方向之一,就是不會停留在這些傳統工藝的歷史傳承,而是在復興方面必須務求推陳出新,以貼近當下人們的生活,要跟人們有所共鳴而帶領潮流。」
KCG便有許多針對新生代聯乘合作項目,一方面更加時尚,另一方面也更能吸引年青人的注意,因為不論傳承或復興,都有賴新一代的投入和參與。這也是KCG將傳統工藝置於潮流前沿之原因。「我們做了很多跨界合作,將這些工藝引進至不同的生活場境,改變了它們的固有形象,說明它們不僅是博物館的收藏,其實還有著很多可能性。」
莫翠瑜說:「作為藝術創作的載體,廣彩畫風雖然基本上不離國畫,卻可以非常當代的方式呈現。廣彩往昔屬皇家貴族和富人專享,但廣彩藝術那種精緻程度,卻充分突顯了中國工藝的精神,讓它得以傳播世界。我們希望將它們轉化為當代應用,讓更多人了解它們。推而廣之,目標是展示中華文化如何影響著全世界,而這也是『Chinese is Cool』的心之所繫。」
很多工藝之所以失傳,便弊在太過倚賴口耳相傳,沒有文字紀錄的習慣或紀錄粗疏,而KCG就會做好基礎功夫,深究其起源、造詣技術和未來可行的發展方向,莫翠瑜說:「我們認為有關學術研究就如檔案庫作用,可以系統性梳理有關傳統工藝資料,今年年中就會出版一本廣彩研究的專著,由楊堅平老師做主筆,這本書是漢英雙語的,以便將中國傳統工藝帶出去。」
接下來,KCG還會以不同形式的展覽及講座,包括採用數碼技術如通過VR或元宇宙技術,以3D素描將廣彩作品的影象紀錄下來,讓人們不用在現場也能欣賞這些文化資產。與此同時,KCG也不會忽略線上線下多重傳播,包括繼續參與及舉行展覽或在其自家藝廊展出,尋求無遠弗屆地和世界分享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復興。
莫翠瑜表示:「經過在香港和中國內地深耕數年後,我們希望能把這些工藝帶到海外,而2023年的大計,便是計劃在年內於巴黎舉行展覽。這次展覽無論對我們基金會或中國文化對外交流,都會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儘管細節暫時無法透露,但希望在巴黎如此充滿文化藝術氣息的都會,真正展示中國傳統工藝復興之風采,常能鮮活地表達『Chinese is Cool』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