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線上線下 虛實整合未來 人類能主導設計嗎?
影視娛樂產業龐大,除了實體或線上平台、營運團隊或台前幕後工作人員之外,原來設計思維亦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影視娛樂作品質素,甚至能夠改變整個行業生態體系。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畢業生陳巧倩(Min)和翟潤熙(Hei)分別任職服裝指導和創新產品規劃運營部總監,前者負責設計戲服造型,通過精心的服裝設計,讓演員和觀眾投入戲劇世界;後者則專責研發電視機硬件和軟件,針對未來消費者娛樂模式及播放技術轉變而開發商機。隨著互聯網、串流播放平台、高清影像及人工智能(AI)技術的普及,如何靈活運用設計思維順應影視娛樂產業轉型,是二人無法避免的共同挑戰。兩人的經驗證明,設計不僅是美化表象,更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翟潤熙
現職TCL工業研究院(香港)有限公司創新產品規劃運營部總監, HKDI 建築、室內及產品設計學系畢業生,曾於Canon 佳能集團任職產品設計師,在任期間憑X Mark II 計數機贏獲2013年度紅點最佳設計獎(Red Dot:Best of the Best)。
陳巧倩
現職電影服裝指導,HKDI 時裝及形象設計學系畢業生,曾參與電影《白日之下》、《明日戰記》、《拆彈專家2 》、劇集《I SWIM》等多部電影、劇集及廣告製作,並憑《白日之下》獲第60屆金馬奬提名「最佳造型設計」。
自覺轉型
回顧過往的科技演變,他們切身感受其中衝擊,主動改變設計方式,甚至扭轉了自己的事業方向。Min 回憶說:「從前要到圖書館或指定網站開立帳戶,才能閱覧時裝發佈會資訊。當季時尚資訊非常有限,不像現在打開 Instagram 就能閱覽即時資訊。一些前輩連上網都有困難,只能通過剪貼雜誌與其他印刷素材工作。以前多數需要自己主動搜尋資訊,反觀現時接受免費資訊太多,缺乏適當的篩選,如被AI 系統和演算法牽著走,反而感到有些審美疲勞,有時甚至覺得有與其角力的感覺。」
現今網上圖像資源豐富,無疑為設計師提供無限免費資源,帶來方便,但AI 圖像生成技術隨時生成海量設計圖,不禁令 Min 聯想到科技將會取代現有工種的可能性。她說:「我試過運用 AI,以電影《沙丘瀚戰》和Rick Owens 的風格生成作品。它不但能夠生成整個時裝系列,而且還非常美麗,當下感到此技術可怕之處。但隨著生成次數越多,作品越來越重覆,我反而稍感安慰,因自己還有多幾年的工作空間。」
根據 Min 的工作經驗,她認為AI 對電影美術設計部門確有幫助,能直接生成氣氛圖樣和調色版,但對製作戲服貢獻不大 。「單憑現時 AI 技術,它們還無法如人手般編織出一件冷衫。這是我認為工作仍不會被 AI 取代的主要原因。AI 生成角色造型的做法題,但卻會失去『人味』和生活感,這通過鏡頭和演員的表現都能清楚看到。」
回顧2010 年代中期的變遷,Min 對此有深刻的體會。她回想起那段時期,許多媒體同時走向線上,呈現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紙媒沒落,變成網絡媒體主導,閱讀方式和速度有明顯分別。 以前多數閱讀A4 尺寸紙張印刷媒介,拍硬照時衣服可以利用針扣和夾子補救,或用後期技術修飾。可是現在以影視為主,過程如同2D躍升到3D,巨型屏幕上微小細節一覽無遺,突出來的線頭也一清二楚,令我十分在意。」
靜寂淘汰
假如 Min 是影視娛樂作品的生產者, Hei 則是把影視娛樂作品帶入生活的中間人。他是TCL科技集團創意及產品總監,旗下產品如手提電話、個人電腦、 數字媒體、智能電視等等都是現代大眾 收看電影和娛樂節目的常用設備,對科技、設計思維和產業轉型之間的關係體會更深。Hei 回顧往日:「我是主修產品設計及科技。早年工作偏向工藝,畢業時仍在Photoshop 4.0,我們算是首批懂得用AutoCAD 和3D 技術的學院派新人。當時很多軟件仍未完善,還有很多程式缺陷,只要懂得避開這些漏洞完成工作,已屬表現出色。」
Hei 後來於佳能集團(Canon)負責設計管理,期間憑 X Mark II 計算機奪得 2013 年度紅點最佳設計獎(Red Dot: Best of the Best)。在這段工作經歷中, 他逐漸感受到產業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過去常見的電子產品靜靜消失於生活之中,令人感受到轉型的逼切。 他說:「收音機、鬧鐘已被應用程式取代,大量產品從硬件變成軟件。傳統工業設計和生產線,都把軟件視為硬件的附屬功能,設計和製作馬虎,隨便外判請人完成。但從今日角度看,自會明白軟件是更重要的一環。」
按照既定計劃生產傳統電子器材,同時觀察用家需求轉變,他預料長此下去這種模式終被淘汰。他說:「現在業界強調互動設計、使用者體驗(UX),都是我當年懼怕的範疇。世界正在改變,作為設計師,我得了解用戶的需求轉變,著眼如何解決問題。當時的產品形態無法解決以後的問題。」傻瓜機(全自動 數碼相機)和電子辭典等產品線陸續消失,驅使他主動求變,應對產品設計之本質變化。
Hei 說:「現在情況跟當時相似,許多人仍未認識到 AI 可以做甚麼,正如當時的人不信傻瓜機會隨手機興起而沒落一樣。」他形容過去產品設計師著重工藝, 主力著眼於產品規格。隨後他到TCL 集團工作,產品設計的視野已大大拓寬, 需要考慮UX、系統設計、互動設計、軟件工程、介面設計、產品和服務收費模式等多個層面。這反映了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從單純的產品設計,逐步轉向更加全面和系統性的產品及服務開發。
投身虛擬層面
綜觀過去二十年,二人不約而同表示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的確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產業格局,傳統營運模式和服務收費規則都要適應時代更替。Hei 進一步解釋說:「一方面有人專門改良影音數據壓縮技術,如YouTube 以前用 Flash 作為預設播放器,現在HTML5 壓縮技術已非常卓越,用戶能以更高效獲取大量高清媒體內容;另一方面有人研發網絡寬頻技術,5G 和 6G 技術的問世,用戶能隨時隨地收看數據用量極大的媒體,由此衍生出全新的需求變化和轉移。」
科技發展讓各種電子產品的本質有別從前,電視不再單向播放劇集和廣告,更支援使用介面和安裝軟件的多功能,催生出全新的產業鏈。Hei 身為創新產品規劃運營部總監,時刻留意國際影視娛樂產業動態,自覺要從轉變之中發掘商機。他續說:「時下影視媒體營運模式主要分為以下幾種,例如YouTube 的 AVOD(註一)、Netflix 的SVOD(註二), 還有延續傳統電視的 FAST(註三), 營運模式各有不同。美國就有不少機構和應用程式以FAST 營運地方電視台,為用戶搜羅過百、千條頻道內容,定製影視平台。這些經濟活動單在電視機上,一年估計創造高達二千億美金的收益。」Hei 表示,TCL 過去未能在此領域獲得收益,現在正構思如何進軍這個產業。
Min 對產品功能轉變亦有體會。她說: 「以前用電腦進行的工序,後來平板電腦也能做到;習慣使用平板電腦後 ,智能電話又開始能做到相同的任務 。」 Hei 進一步補充,指出能否轉移需求才是關鍵。「電視顯示屏這麼大,用戶卻無法遙控進行圖像編輯工作,需求無法轉移。現在生成AI 技術面世,甚至引入意圖互動技術,經AI 學習之系統能憑細微動作判斷人的意圖,並完成複雜指令。這將會促發大規模產業轉型。當整個生態逼著你改變時,你會不會去改變?」可以看出,技術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演化的過程,設計師和企業必須時刻關注變化,並主動適應,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把握住機遇,創造新的價值。
是誰主導誰?
AI 生成技術近年不斷普及和快速發展, 除了能夠生成服裝樣式、電影氣氛圖、 調色板、影片和文字內容,Hei 還相信它會革新許多產業營運模式、作業標準和規則。他根據 AI 生成影片技術、人工智能助理軟體開發經驗,指出 AI 技術急速演化,應用成本大幅下降,進一步普及是大勢所趨,甚至有機會推翻固有生產模式和企業。「從業者一日不轉變,就只能站著等待被淹沒。」
至於如何順應科技發展?他說:「任何技術都朝著自動化的方向發展。我們要明白自己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工藝人』,而是『運用工具的人』;管理和決策能力將變得更加重要。這跟香港過往的發展一樣,不再是『工廠妹』拿著辣雞(烙鐵)動手焊接東西,而是要管理生產。」 AI 生成技術正在重塑各個行業。這需要我們更多關注管理、決策及創新能力的提升,而非簡單的手工操作。只有緊跟技術進步,設計師和企業時刻關注變化並主動適應,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把握住機遇,創造新的價值。也許這就是人能繼續主導設計的另一契機。
註一:AVOD (Advertising Video on Demand) 靠廣告收入來賺取利潤,用戶可以免費觀看影片內容,但觀看前必須先強制觀看一段指定廣告。
註二:SVOD (Subscription Video on Demand) 此模式是依靠收取會員會費來賺取盈利,用戶只要同意訂閱的協議,繳付指定月費或年費,便可以隨意觀賞平台提供的所有影片。
註三:FAST (Free Ad-Supported Streaming Television)是影音串流領域的新興型態,以廣告營收為營利基礎, 但不需收任何月費甚至註冊。